欢迎您来到淮河水利网!
淮委综合应用门户 邮箱登录 设置首页 加入收藏
微塑料与多环芳烃复合污染对水生生物生态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  作者:国科处  来源:国科处  责任编辑:赵雅梅

主要完成单位: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淮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

浙江海洋大学

主要完成人员:周结斌、马  威、李继姬、叶莹莹、王宝宝

获 奖 等 级 :2019年淮河水利委员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内 容 简 介 :

基于“微塑料的吸附行为是富集和转运有机污染物的前提,而解析行为则成为解答携带有机污染物的致毒机理的关键,由解析行为释放的有机污染物造成生态危害的毒性机理取决于暴露对象和特定的暴露方式”这一科学问题,项目采用三角褐指藻进行微塑料吸附解吸行为实验,以“浮沉组合式”暴露方式探究浮游硅藻在微塑料暴露下对有机物的吸附效应和毒性影响;通过菲、微塑料-菲复合污染体系下鱼体中的菲富集效应,比较和分析鱼体不同组织中的菲富集浓度,探究了微塑料对有机物污染下鱼体的毒性作用。研究发现了微塑料在消化道之外的水环境中同样通过吸附解吸作用完成了传递有机污染物对微藻的胁迫过程,以及不同的暴露模式对这种传递方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成果的先进性及创新点:

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浮游硅藻—三角褐指藻作为受试对象,能准确反映表层微塑料和底层微塑料的吸附解析行为。研究了三角褐指藻在两种微塑料下分别与Phe联合暴露的生长抑制,分别阐述了uPVCMP和PEMP在联合暴露中的作用机制。

2.本研究涉及的“浮沉组合式”暴露方式较为先进,以漂浮的PEMP为浮式暴露对象,以底沉的uPVCMP为沉式暴露对象,组合二者以实现不同暴露模式同时存在于单一暴露体系,能更准确地阐述所形成的毒性差异。分析了微塑料-Phe复合体与微藻接触方式在致毒机理中的作用。

3.阐明了暴露实验中各关键时间点Phe运动方向与分布状况,显微观察了微塑料复合污染下微藻细胞的聚合状况,从Phe的归趋模式和微藻细胞形态学角度验证了微塑料复合体与微藻接触方式在致毒机理中的差异机制。

4.利用菲(微)塑料—菲符合污染体系下鱼体中的菲富集效应,比较和分析鱼体不同组织中菲富集,探究了微塑料对有机物污染下鱼体的毒性作用。

经济和社会效益:

本研究为国内外首次完成针对微塑料吸附解吸多环芳烃对微藻的毒性胁迫影响的研究。系统解决了消化道外微塑料的吸附解吸作用对生物体的毒性胁迫机制,数据结果稳定。取得的研究成果同国外相关研究结论较为一致。本研究的成果在多家相关单位初步应用,可在水系微塑料污染和防治工作中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 政府信息公开规定
  •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 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政府信息公开申请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访问量统计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淮河水利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承办:淮委治淮宣传中心  淮委水文局(信息中心)

淮委总机:0552-3092114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东海大道3055号  邮编:233001

网站投稿:hhsl@hrc.gov.cn;  13675695430@163.com(值班) 

皖ICP备2022008774号-1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326    网站标识码:  bm20030002

淮委官方微信
淮河水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