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柯:走好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新路
发布时间:2019-12-30 15:03:13 作者:杨柯 来源:建设局 责任编辑:王佳
千百年来,黄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化的摇篮。21世纪,她仍在供养着1.4亿人口、160万公顷耕地、50多座大中城市,是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提出“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明确指出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的重要地位,深刻阐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为我们坚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提供了重要遵循,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不仅仅是对黄河流域,对全国其他流域、其他地区水利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善治国者必先治水,从大禹治水到东汉王景“宽河行洪”,明朝潘季驯“束水攻沙”,再到民国李仪祉的“上中下游综合治理”,一直到当代的“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一路看下来,可以真切地体会到,党领导人民创造黄河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是何等壮举,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精神是何等强大。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年均9.5%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GDP占全世界的15%左右。但是长期以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带来了一系列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过度开采、河湖湿地萎缩、入河湖废污水超标准排放、水污染事件频发等水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问题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我家乡就在淠河边上,这里曾经一度堆放着各类垃圾、河水也时而断流。原本的河边青草绿水,逐渐被各类垃圾覆盖。水利行业发出“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号召,指出解决当前复杂的新老水问题,需要强化水利行业监管。前一段时间开展的第一轮河湖督查,历时两个多月,涉及3个省份45个市区254个县区开展河湖管理督查工作,采用“四不两直”的工作方式,积极制定工作方案,按照督查组要求整改的时限倒排工期,涉及航运、住建、电力、旅游、渔业其他多个行业,在地方政府领导和河长湖长组织下,在河长办和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得以有效解决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向社会释放了“水利行业强监管”的信号,推动了河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再回家乡时欣喜的看到,曾经络绎不绝的采砂车辆消失了,河水也不再断流了;曾经的“垃圾沟”又重新恢复了植被,村民也开始主动捡垃圾了……生态的保护与修复,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适宜生活的,绿水青山的生活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南水北调”显得尤为重要。建设局已经完成建设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输水总干渠的引水渠首工程担负着向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省市输水的任务,夙夜匪懈,功启山林,建设者们发扬勇于拼搏、敢于拼命的开拓精神,逐一攻克工程建设中的移民、管理、技术等种种难题,使得长江水源源不断汇入淮河、黄河和海河流域,滋养着沿线40多个城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2亿人,缓解缺水问题,保障用水安全,南水北调工程成为提高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的有力助推,也是构建人水和谐的生动实践。 统筹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水资源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必须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积极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淮委从今年4月开展的节水机关建设,严格用水设施设备的日常管理,建立规范、完善的用水记录,积极推广使用先进实用的节水新技术、新产品,宣传节水理念,完善节水管理制度、实施精细化管理、加强节水设施建设,卫生间、茶水间随处可见的提醒节约用水标语,大厅内陈列展示最新的节水器具,真真切切感受到节水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你我身边,需要每一个人身体力行。 黄河和淮河同为“四渎”,在中国水利史上,淮河与黄河相互交融、难舍难分,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的讲话高屋建瓴,对我们的治淮实践也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领导,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优越性,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尊重规律,更加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抓紧开展顶层设计,加强重大问题研究,着力创新体制机制。”这一套套组合拳需共同发力才能让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两条主线并驾齐驱。 扎实推进新时代大保护大治理大提升治水兴水行动,在主攻方向上,把确保淮河安澜作为底线任务,确保行洪安全。水利工程建设需求很大,很多项目已经过长期论证,当前扩大有效投资要把水利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作为突出重点,这有利于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巩固农业基础,也能带动相关产业和装备发展,为农民工等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同时现阶段水利工程建设向EPC总承包模式转变,但EPC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国家有关部门还没有发行适合水利行业的工程总承包模式的标准合同文件,相关单位管理人员对该模式运作的理解、认识还有待提高。 从实践上开展新时代强监管的探索,创新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手段方式。一方面要加强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合理运用执法、飞检、暗访、群众举报、督查等多种手段和方式,全面加强行业监管。完善对取水、河道管理、入河排污、水土保持等相关涉水事项的联合执法检查机制,确保监管协同有效,另外一方面不断完善河湖日常巡查制度,利用高科技手段实现对重点河湖、水域岸线、水土流失的动态监控。完善水利督察监督机制,强化群众举报和反馈机制以及第三方评估机制,完善水利信息公开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只有实现监管并重,确保工程建设运行管理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逐步完善综合治理监管体系,才能走好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
直属单位网站
流域厅局
水利站点
政府网站
淮河水利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承办:淮委治淮宣传中心 淮委水文局(信息中心)
淮委总机:0552-3092114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东海大道3055号 邮编:233001
网站投稿:hhsl@hrc.gov.cn; 13675695430@163.com(值班)
皖ICP备2022008774号-1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326 网站标识码: bm2003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