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淮河水利网!
淮委综合应用门户 设置首页 加入收藏
治淮精神阐释 | 系统治理
发布时间:  作者:俞晖  来源:办公室  责任编辑:张子悦

系统治理,是党领导人民治淮的智慧结晶,也是凝聚共识推动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淮河是一条极为特殊和复杂的河流。南北气候、高低纬度和陆地海洋三种过渡带重叠的地理气候条件,中游地势低平、尾闾不畅的蓄排水条件,加之历史上黄河长期夺淮的深重影响,导致淮河流域成为极易孕灾的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沿淮人民同水旱灾害斗争了近千年,但因缺乏对整个流域的系统治理,始终无法根治淮河水患。“淮河是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7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一代代治淮人开拓进取,久久为功,进行了全面、系统、持续的保护治理工作,基本建成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坚持系统治理,推进上下游协同共治。1950年8月,毛泽东主席在淮河救灾工作的批示中指出,“导淮必苏皖豫三省同时动手,三省党委的工作计划,均须以此为中心”。1950年10月14日政务院颁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同年,治淮委员会成立,统筹负责淮河流域上下游、左右岸、流域与区域系统治理,并编制了《关于治淮方略的初步报告》等一批规划成果。70多年来,在“蓄泄兼筹”方针指引下,淮河流域上游兴建了南湾、佛子岭、出山店等大型水库,拦洪削峰,蓄水利用。中游整治河道,建成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并利用湖泊洼地建成蒙洼等24处干支流行蓄洪区,有效蓄滞、承泄洪水。下游加固洪泽湖大堤,实施入江水道、入海水道、分淮入沂整治等工程,持续提升洪水入江入海能力。实施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构建起由沂河、沭河、韩庄运河、中运河,以及新沭河、新沂河、分沂入沭、邳苍分洪道等组成的防洪网络体系,使沂沭和泗运洪水各有定槽,互不相扰。淮河流域基本形成了由水库、河道堤防、行蓄洪区、分洪河道、控制性枢纽等防洪工程与防汛调度指挥系统等非工程措施共同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坚持洪涝共治,实施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五河内外水分流等工程,开挖新通扬运河、新汴河、洙赵新河等引排河道,实施高低水分排、洪涝水分治,流域除涝抗灾能力明显提升。

坚持系统治理,构建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体系。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先后建成通水,对缓解淮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引江济淮一期工程形成连接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的第二条水运通道,有效解决了沿淮、淮北地区及输水沿线工业和城乡生活供水不足问题。苏北引江工程向淮河流域里下河地区多年平均供水约76亿立方米,解决了长期困扰江淮百姓的涝旱灾难、盐碱荒地的问题,成为苏北全面小康、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淠史杭工程上引佛子岭、梅山等6座大型水库之水,下连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和21万座塘坝,形成了蓄、引、提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式灌排体系,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成的最大灌区,为近1100万亩良田提供了灌溉水源。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等人工河道在接力分洪的同时,兼有灌溉、供水、通航等多种功能。淮河流域已初步建成“四纵一横多点”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工程体系,以不足全国3%的水资源总量,承载了大约12%的人口和11%的耕地,贡献了全国9%的GDP,生产了全国16.7%的粮食,为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提供了充沛的水资源保障。

坚持系统治理,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伴随着经济发展,淮河水体一度遭到严重污染,1995年国务院颁布《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流域性水污染防治法规。通过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开展水污染联防等一系列措施,淮河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显著进展,自2005年以来,淮河干流再未发生大范围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干流和南水北调东线一期输水干线水质常年维持在Ⅲ类及以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淮河流域不断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立起覆盖全流域的水资源管理控制“三条红线”体系和河湖长制体系,十余年来,淮河流域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46.2%,12万余个河湖问题得到清理整治,70余个流域、1500余个省市级幸福河湖先后建成,上游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生态保育功能有效提升,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呈现“双下降”态势,桐柏山、大别山区、伏牛山区、沂蒙山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六成以上。流域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得到更多满足。

新时代新征程,淮河保护治理将继续坚持系统治理,处理好流域和区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关系,做到全要素治理、全流域治理、全过程治理,更加自觉走好水安全有力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水环境有效治理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淮河力量!



访问量统计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淮河水利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承办:淮委治淮宣传中心  淮委水文局(信息中心)

淮委总机:0552-3092114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东海大道3055号  邮编:233001

网站投稿:hhsl@hrc.gov.cn;  13675695430@163.com(值班) 

皖ICP备2022008774号-1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326    网站标识码:  bm20030002

淮委官方微信
淮河水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