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政工作>详细
站内搜索
党政工作
关于“幸福河”的几点感想——胡振兴
发布时间:  作者:胡振兴  来源:本站原创  责任编辑:刘强  浏览次数:

    习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既着眼于当下、又立足长远,充满严谨科学、系统完整的辩证思维,统揽水利、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是实现水资源集约利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两岸人民长远幸福的必由之路。
黄河作为幸福河的定位,是习总书记着眼于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的集中体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也因此被摆到了更加重要的突出位置。讲话全篇多处运用“有多少汤泡多少馍”等百姓耳熟能详的通俗说法,将复杂深奥的理论转化为口口相传的朴素道理,洋溢着浓烈深厚的民本情怀,是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
    习总书记的讲话指向明确、脉络清晰。“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阐述了保护黄河的重大意义,是保护黄河重要性的体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描绘了黄河治理的总体目标,并分解成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等具体目标。“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指明了实现目标必须坚持的基本路线,确定了今后的思路转变和工作重心。“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强调了全社会各项工作必须遵守的前提条件,明确了具体要求,那就是要从意识观念、制度举措上把节水放在更加突出的优先位置。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针对“洪水风险仍存、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发展质量有待提高”这四大突出困难和问题,习总书记一语中的,“这些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习总书记指出了问题的根源在于流域的人,归根结底就是在于流域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水资源供给、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之间的矛盾。从问题入手,溯及问题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突破惯性思维,跳出问题看问题,才能找准问题症结。面对历史和新生矛盾,习总书记抓住要害,指出要牵住牛鼻子,抓住人这个决定性变量,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才能纲举目张,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这与习总书记3.14重要讲话精神一脉相成。
    习总书记的讲话善于运用系统思维。讲话原文中“统筹” “系统”“综合”“整体”四大关键词共计出现16次,利用系统思维凝共识、谋对策、聚合力、图良治,是阐述治理理念的关键逻辑。解决困难和问题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要着眼全局,多角度审视分析现状,兼顾考虑各种要素,协调处理各方关系,从观念、意识、措施等方面多点发力、多管齐下,统筹推进,才能够着实弥补机制不活、合力不够的短板,破解“九龙治水水不治”的难题。
    习总书记的讲话注重协调发展的思维。“开展顶层设计”是协调推进国家整体战略,“加强重大问题研究”是协调推进复杂系统工程,“创新体制机制”是协调理顺管理组织体系。在高质量发展中坚持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互相协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内部协调,坚持上下游、左右岸经济发展的区域协调等,都是以协调为重要内容的五大发展理念在水利工作中的集中体现,突显了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总书记的讲话充满强烈的底线思维。讲话指出水旱灾害老问题长期存在,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三大水问题日益突出,水安全呈现新老问题交织的复杂形势。问题是倒逼改革发展的动力,困难是检验信念意志是否坚定的试金石。总书记坚持生态警戒线就是底线、红线、高压线,绝不可以触碰,更不允许逾越。在思想上不能把水当做无限供给的资源,而应该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在理念上从以人定水转变为以水定人。在行动上以抓铁有印、踏石有痕的决心和勇气,坚决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习总书记的讲话充满深邃的历史思维。黄河自古以来被称为中国人民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既经历过数千年农耕文明的欣欣向荣,也经历过近代以来所承受的屈辱苦难。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在黄河边孕育文明并生生不息一路走来的民族,需要经常回过头来审视自己从哪里来,将要往哪里去。作为水利工作者,更应该要仔细回顾黄河的历史,认真研究黄河的现状,科学规划黄河的未来。
    习总书记的讲话充满坚定的文化自信。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朝着它既定的目标奔腾而去、日夜不息,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黄河精神长久回荡在九州华夏,永驻中华儿女心中。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正是发扬黄河精神,从黄河精神汲取力量不断奋斗的结果。黄河精神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她正在见证,也终将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将目光转向自身,淮河与黄河的情况虽有区别,但共性更多。对于淮河的追问和思索,对于工作的审视和反省,同样需要融入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目前淮委上下都在按照补短板、强监管的总基调,上下联动步调一致,部门之间齐抓共管,全体人员共同发力,“让淮河成为造福流域两岸人民的幸福河”已经成为治淮人孜孜不倦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层职工,要以“位卑未敢忘淮水”的情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把自身置身于服务淮委强监管的大背景中,主动投身、融入水利主业,服务于各部门的信息需求。在做好防汛会商保障、闸坝视频监控等基础上,围绕河湖清四乱、河道采砂整治等强监管工作,做好信息的采集提取、整理编辑等基础性工作,为淮河流域强监管做好信息服务支撑。同时还要加快5G通信、大数据、云计算、“一张图”等技术的学习研究和业务的应用推广,时时、处处为监管体系的搭建、完善做好相应准备。
    作为一名水利通信专业技术人员,要落实“加快建成全天候的实时动态水资源监测体系”这一新目标新任务,把目光聚焦到服务于监管能力的提升上来。要相信每一次信息技术向前进的一小步,都有可能是监管能力提升上的一大步。要在学习上加强交流讨论,做好技术储备,提高专业水平,增强本领才干,补齐能力短板。在工作中发扬敢闯精神,锻炼实践能力,培养竞争意识,树立精品理念,提高服务水平,做好宣传推介。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不忘入职初心,牢记治淮使命,握好手中的接力棒,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走好新的长征路。作为治淮青年中的一员,要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努力让黄河和淮河在中华大地上交相辉映,让幸福人民心连着幸福人民。

浏览总量: | 访客数总量: | 今日浏览总量: | 今日访客数: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东海大道3055号 邮政编码:233001 传真:0552-3093140

©2018 版权所有:淮河水利委员会通信总站

皖ICP备05001041号-1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