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淮河水利网!
淮委综合应用门户 设置首页 加入收藏
一渠通江淮 丰碑润民心 ——淠史杭灌区蹄疾步稳迈向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作者:安徽省水利厅  来源:安徽省水利厅  责任编辑:姚倩

青山绿水红土地,人间天河淠史杭。

如果溯源而上,找寻水利印记,那么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国内最大灌区——淠史杭灌区,一定是这条脉络上最耀眼的印记之一。

这份印记里镌刻着创造水利奇迹的不朽壮举:历时14年,日均投工50万人,开挖土方量可绕地球10多圈,建成了沟通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固定渠道绵延2.5万千米,覆盖面积达1.4万平方千米的庞大水生态系统。

这份印记里凝结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数十万江淮儿女以战天斗地的豪情劈山开岭,创造了渠走丘陵、引水上岗的“人间天河”奇观,孕育了以“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牺牲奉献、科学求实”为核心的水利精神。

这份印记里涌动着人民治水的伟大胜利:以佛子岭、磨子潭、梅山、响洪甸、龙河口和白莲崖等水库为主水源,通过上万千米渠道、上千座反调节水库及数十万处塘坝,共同组成了“长藤结瓜”式的灌溉体系,防洪、灌溉、供水,昔日旱涝频发的贫瘠之地变成今日瓜果飘香、沃野千里“江淮大粮仓”。

这是一个夙愿,一个传奇,一座丰碑。


劈山开岭 大国丰碑


深秋的横排头,天高云淡,溢流坝上滚滚水流如同帘幕,发出潺潺的声响。

“你们来得正好,这个季节的风景最好。”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副局长涂东升笑着说。

淠史杭灌区的起笔就从横排头开始。1958年8月19日,工程总指挥赵子厚在横排头开挖了第一锹土,淠史杭灌区正式开工。

雄踞在湖北、河南、安徽3省交界处的大别山,南眺长江,北瞰淮河,其余脉向东延伸,遂成江淮分水岭。自古以来,江淮分水岭两侧水低田高,雨水分布极其不均,无雨则旱,有雨则涝,水旱灾害频发,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的人们,“苦”水久矣,无比渴望“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生活。

千年夙愿的拐点终于在1958年迎来了。那一年从5月起,皖西地区100天无透雨,旱情十分严重。200多万人投入紧张的抗旱抢种工作之中,虽日夜不息、竭尽全力,但受灾面积仍超过500万亩,土地开裂如鱼鳞,民众食不果腹。

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人们在大别山区淠河、史河上游陆续开工兴建了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4座大型水库,拦蓄淮河中游洪水。1952年,水利部治淮委员会和六安地委开始谋划修建灌溉工程。一个沟通淠河、史河、杭埠河,利用大别山水库群水源,开挖人工渠道,自流灌溉安徽、河南1000多万亩良田,兼顾向合肥供水的特大型灌区方案问世。

招展的红旗,劳动的大军。在淠史杭工程展览馆,时隔66年,一张张图片,一个个场景,依然让人热泪盈眶、震撼不已。口粮自己带,工具自己造,水泥自己烧,木料自己捐,逢山切岭,遇谷填方,劈土法、倒拉器,采用洞室爆破法,放缓渠道比降,沿等高线布置……从1958年8月19日动工兴建至1972年骨干工程基本建成通水,江淮儿女历时14年,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完成了近6亿立方米的土方工程,3大渠首枢纽,2.5万千米七级固定渠道,6万多座渠系建筑物,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21万座塘堰,形成了蓄、引、提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式的工程体系,连通了江淮水系,实现了80%以上的自流灌溉。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逐步成为以防洪、灌溉、城乡供水为主,生态供水并重,兼有水力发电、水利旅游等综合功能的特大型水利工程,有效改善了区域的生产、生活和生态条件,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工程。

这里有“叫高山低头,要平岗让路”的苦干,也有“破万重困难”的实干,更有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巧干。


水流潮涌 泽润苍生


在寿县三觉镇张岗村,天地间一派金黄,大自然的风也带着秋收的喜悦。

“那边黄的,还没收割的都是我的田,共有400多亩。”种粮大户张建国掰着手指头,开心地算着今年的收成,“种了两季,长势都非常好,麦子一亩地收了1000斤,稻子也有1300斤。有了淠史杭灌区,水的事情根本不用担心,2019年、2022年那么旱,我家的田一点儿没受影响。”

2022年,淠史杭灌区发生了2001年以来、部分区域建设以来最严重干旱。针对紧张的抗旱用水形势,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强化措施,充分利用蓄、引、提3种水源优势,多措并举,确保有限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2022年,淠史杭累计灌溉引水31.4亿立方米,实灌农作物面积约1060万亩,粮食产量140亿斤,确保了灌区粮食丰收。

时光的钟摆往前拨一拨,情景可是天差地别。“听老人说,还没有淠史杭灌区的时候,完全靠天吃饭,岗上只能种旱粮,家里十几口人,才种了几亩地,收成还要看老天爷的脸色。”张建国说。

张岗村用的是淠史杭灌区瓦西干渠的水,水从距离村子不远的花果水库引来。与张岗村同用一库水的还有六冲村。六冲村濒临花果水库,借助水的优势,发展菊花中药材种植及养殖、垂钓等观光农业。

“我从2016年开始搞菊花项目,当时是40亩菊花,效益蛮好的,一步步扩大到300亩的规模。”寿县花开富贵农业种植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富贵说,“我们是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提供就业、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方式带动大家一起致富。目前,该公司规模达200多人,其中70人曾经是贫困户。这几年,公司在保证他们收入的基础上,又增加五六千元。”

明灿灿的阳光下,菊花已经打蕾。“不要两天就破膜生瓣了,11月26日前将全部收完。300亩菊花收入在400万元左右。”徐富贵接着说,“菊花生长离不开水,需要微微湿润的环境,有了淠史杭灌区,下一步我打算再扩大规模,更高效地利用好这个好水,沿着水库整体布局,立体化、多样化发展。”

与徐富贵同样有着长远打算的,还有寿县安丰塘镇戈店村的顾广银,他的合作社模式已经非常成熟。顾广银说:“家乡水这么好,为了照顾家人,2012年我辞去了上海工作,回来开了这家合作社,2016年注册了安丰塘香米商标,规模从最初的100亩扩展到今天的2800亩。”顾广银的寿县诚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是全产业链服务,目前是安徽省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

“安丰塘水好啊,我们从育种、插秧、旋耕到统防统治,再到粮食销售,一条龙服务。有水,有收成,怎样辛苦都有赚头。”顾广银笑着说。

水润万物,是关乎民生的头等大事。淠史杭灌区不仅有力支撑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还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淮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及安徽合肥经济圈等的发展贡献了卓越力量。

依托淠史杭灌溉供水工程,灌区所在的江淮地区成为国家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之一,是安徽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灌区内的霍邱县、寿县连续多年获得国家粮食生产标兵县称号。安徽境内灌区耕地面积1270万亩,不到全省七分之一;正常年份粮食产量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全国的百分之一,是全省乃至全国的“米粮仓”,在保障安徽粮食安全中发挥着“压舱石”的作用。

同时,淠史杭灌区也是合肥、六安城市供水的主水源,是庐江、肥东等县城的主要补给水源,源源不断地为沿渠乡镇提供了优质可靠的饮用水源,保障了区域约1400万人口的生活用水安全,保障了安徽省三分之一以上地区生产总值的用水需求。60多年来,已累计灌溉供水1807亿立方米,累计灌溉农田5.28亿亩,因灌溉因素增产粮食1650亿斤,抗旱减灾效益1600多亿元。

“灌区年均引水近40亿立方米,其中年生态补水约3亿立方米,形成了覆盖1.4万平方千米国土的庞大水生态系统,与万佛山、天堂寨等旅游景区串联在一起,有机集合了青山绿水与红土地等元素,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旅游风景地。当初‘平岗切岭’所在地,如今已经是‘平岗果岭’了,依靠灌区丰富的水源,7万多亩果树覆盖其上,采摘火得很。优质的水源还吸引了迎驾集团、华润集团建立矿泉水生产线。”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党委书记、局长王伟说。

长藤结瓜,奔腾不息。如今的淠史杭已然是名副其实的丰收之源、幸福之源、生命之源。


昂扬斗志 再续华章


到达胜天支渠时,已是落日黄昏。六安市叶集区孙岗乡水利站的老站长余传悦看着经过现代化灌区建设改造提升后面貌一新的胜天支渠,十分开心,热情地招呼笔者看渠旁农田收割的景象。

“这个渠道全长18千米,灌溉面积4.9万亩。没有改造提升之前,因年久失修,跑冒滴漏现象很严重,水灌不到田,尤其是渠后段的双楼村,根本无法将水从渠道中引过去。”余传悦介绍。

2023年,胜天支渠被纳入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计划。灌区投入3555万元,对渠堤进行了加培,对渠道进行了护砌,还重建了水闸,有效恢复和改善了区域内农田灌溉用水条件,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

“改造提升的好处太多了。这边农业种植结构从单一的一季,变成冬麦油、夏水稻两季种植。这茬稻子后,过个把星期,就可以下种油菜或者麦子了。每亩按增收400块钱计算,一年可多2000万元啊,养殖业估摸着能增收800万元。”余传悦高兴地说。

胜天支渠只是淠史杭灌区现代化改造,促进灌区增效的一个缩影。从2021年开始,淠史杭灌区进入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阶段。淠史杭灌区编制了建设中长期规划和“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建设现代化一流灌区的发展目标,明确了2025年、2030年、2035年建设任务。“十四五”规划总投资24.3亿元,到2023年,淠史杭灌区累计完成现代化改造投资11.9亿元,实施了27个工程,改善灌溉面积211万亩,新增年节水能力3805万立方米,年新增粮食产能6166万公斤;力争“十四五”期间,实现分干渠以上骨干渠道的安全输水、高效节水,改善灌区灌溉面积380万亩,增加粮食产量1.14亿公斤,新增年节水能力1.03亿立方米,持续提升灌区粮食生产能力。

除了硬件的持续优化,淠史杭灌区在管理上也持续深下功夫。

在横排头进水闸中控室,笔者见识了淠史杭数字孪生灌区建设的高效、智慧、安全、可靠。

“这个平台由水工建筑物三维模型展示、工程检测、运行调度3个模块组成。通过这个平台,不仅可以对整个工程的安全进行自动监测,还能对未来72小时的水情进行预演。”横排头闸坝管理所负责人张海霞说。

深耕智慧化领域,淠史杭灌区积极推进数字化建设。淠史杭灌区构建了覆盖大型水库、渠首枢纽,总干渠和干渠上的各类水闸、放水涵为主的水情自动采集、水量自动统计的现代化计量体系,初步建成了智慧灌溉决策系统,提高了工程调度“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能力和灌区巡检效率。

“比如利用立体感知系统对接入雨情、水情、墒情等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能实时研判灌区水旱形势,并根据形势变化利用配置模型及时动态优化灌溉方案,编制时间由1~2周缩短为几分钟。再比如,利用预报和调度模型,实现了淠河总干渠等骨干工程供水预案编制和调度过程预演。2024年7月9日至14日,灌区发生持续强降雨过程,汲东干渠灌口集防洪单元累计降雨量331毫米,模型计算的洪峰流量为143立方米每秒,实际监测流量为160立方米每秒,预演结果与实际情况接近,为科学调度泄洪提供了有力支撑。”王伟详细解说。

此外,淠史杭灌区始终将改革作为推动灌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深化灌区管理体制改革,2019年8月,《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条例》施行,依法治水管水机制不断健全;深化灌区标准化管理,形成了灌区特有的“三四五六”管理机制(灌区工程“三大查”、工程管理“四个一”、运行管理“五大流程”、基层能力建设“六个一”),直管基层管理单位全面通过省级水管单位达标,两个渠首工管单位创建成为国家级水管单位,1座水闸通过了水利部标准化评价,正在开展水利部灌区标准化管理评价工作;启动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机制建设为重点,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着力破除影响灌区和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的机制障碍,打造粮食主产区样板,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安徽,嘱托我们要建设江淮粮仓,扛牢粮食保供责任。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淠史杭灌区打造成功能更强、节水更佳、管护更优、品质更高的现代化灌区,续写红土圣地治水新荣光。”王伟说。

人民创造,造福人民。

淠史杭灌区,策马扬鞭踏新程,一路奔腾一路歌。




访问量统计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淮河水利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承办:淮委治淮宣传中心  淮委水文局(信息中心)

淮委总机:0552-3092114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东海大道3055号  邮编:233001

网站投稿:hhsl@hrc.gov.cn;  13675695430@163.com(值班) 

皖ICP备2022008774号-1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326    网站标识码:  bm20030002

淮委官方微信
淮河水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