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淮河水利网!
淮委综合应用门户 邮箱登录 设置首页 加入收藏
新华社:一位“老水利”与“老对手”的半生较量
发布时间:  作者:新华社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张子悦

  樟陂角水坝离阙吉松老人的家不远,虽然不是雨季,水量不大,但水流冲击坝身的轰隆声,老远都能听见。

  “以前听到水声,想到要‘作大水’,身心都会害怕,防洪堤也不能随便靠近,怕会塌掉;现在防洪堤修好了,发洪水反而变成了景观,春节期间好多人来桥上看水花,很漂亮的。”走在堤上,冬日阳光正好,看着水雾升腾,阙吉松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作为“半路出家”的老水利人,他的确有欣慰的理由。前年,阙吉松从通贤镇水利站退休。工作40年,他参与建设了全镇大小38座水坝。从木桩陂和堆加石坝,到今天高标准的浆砌石坝,阙吉松从一名“门外汉”自学成为“内行人”。年轻时,他常常一整年都待在工地,用了半辈子时光,把原本桀骜不驯的通贤溪治理得“服服帖帖”。

  通贤溪所穿过的通贤镇,位于福建省上杭县,曾是中央苏区第一模范乡才溪乡的一部分。通贤溪自崇山峻岭里发源,在山口处奔涌而出,为通贤带来充沛水源与肥沃土壤的同时,也带来了水患的阴影。

  从小长在通贤的阙吉松,就曾经历不少水患,“我与水有缘,可这缘分不全是美好回忆。”1962年6月,防洪堤决口,洪水冲进家里,大片农田被淹,父亲背着年幼的阙吉松逃离淹没区,这让恐惧成为阙吉松对水的最初记忆。1973年6月,山洪暴发,堤防再次决口,当地房屋倒塌250多间,原东里小学校舍也全部被冲垮。

  “通贤溪是通贤的母亲河,母亲河并不总是慈祥,既滋养了通贤,也威胁着通贤。”抱着改变这一切的决心,1978年高中毕业后,阙吉松回到老家,投身到通贤的水利事业中。

  “一开始我对治水一窍不通。初到乡里,先干水利助手。由于人手不足,从测量到规划,所有事只能靠自己,边学边实践,慢慢就从‘门外汉’变成‘土专家’。”2007年,福建省开展水利职工的技师职称认证,阙吉松成为全省第一批农田水利技师。

  站在堤上,与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阙吉松指着河流的走向解释,修水坝可不简单,如果不知道水性,坝就容易被冲坏。“以前不懂的时候就蛮干,木桩打下去再堆上石头,要砍很多树,还要人工去打夯,浪费很多人力物力,可遇到大点的水根本挡不住。”

  经过几十年建设,木桩陂已经成为过去,通贤全镇建成浆砌石坝、混凝土坝共38座,原来的土渠道也采用标准化护砌,总长度达到165公里。上世纪80年代初,通贤溪能保证的灌溉面积仅有4000亩,如今达到了8600亩。“通贤溪再也不能‘胡作非为’了。”阙吉松说。

  正月里的福建,草木依然郁郁葱葱。漫步在堤坝上新修的人行步道,两旁的花草正迎风招展。退休后的阙吉松,时不时就到坝上走走看看,听听“老对手”通贤溪的水声。迎着融融春光,阙吉松感慨说:“干一辈子水利,我很幸福。”




访问量统计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淮河水利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承办:淮委治淮宣传中心  淮委水文局(信息中心)

淮委总机:0552-3092114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东海大道3055号  邮编:233001

网站投稿:hhsl@hrc.gov.cn;  13675695430@163.com(值班) 

皖ICP备2022008774号-1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326    网站标识码:  bm20030002

淮委官方微信
淮河水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