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淮河水利网!
淮委综合应用门户 设置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水利报》| 杨锋:抗战胜利背后的淮河力量
发布时间:  作者:淮河水利委员会  来源:《中国水利报》  责任编辑:姚倩

抗战胜利背后的淮河力量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 杨锋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淮河流域的抗日根据地积极兴修水利,治理淮河水系,显著增强了根据地抗灾能力与农业生产能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促进了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为粉碎敌人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根据地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救济灾荒。石泉湖水库解决了军民用水的燃眉之急,改变了当地“刷锅水用三遍”的困难处境,被誉为“山东水库之母”……众多水利工程的修建,降低了洪水泛滥的频率和程度,大量农田和居住地得到保护,群众生产生活得到有力保障,为根据地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打下良好基础。

二是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一方面,通过治理水患、发展生产,保障了根据地军民的粮食和物资供给。相对充足的粮食供应和持续恢复的经济状况,是敌后抗日武装长期坚持、持久作战的物质基础。到抗战胜利时,新四军第四师主力部队已发展到三万余人,地方武装也达到两万多人。另一方面,淮河及其支流河道纵横交错,经整治后既便于根据地军民运输物资,也成为打击日军的重要战场。1941年夏,日军对苏中根据地发起“扫荡”。在苏中区党委的领导下,根据地军民发起筑堤打坝、改造地形运动,开展了独具特色的“水上游击战”,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贡献了力量。

三是进一步巩固了党的群众基础。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与国民党统治区治水效果形成鲜明对比。当时资料显示,国民党统治区“水利建设虽在大后方平静的环境下”“亦多停顿”,而抗日根据地在战事频繁的困难环境下仍完成了多个“巨大险要的工程”,加之减租减息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保障了农民的利益,也赢得了包括开明地主、绅士在内的各阶层人士的支持,党的群众基础日益巩固。正因为奠定了如此深厚的群众基础,在随后的解放战争时期,淮河流域人民群众才迸发出巨大的支前热情。淮海战役期间华东、中原、冀鲁豫、华中四个解放区前后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向前线共运送约9.6亿斤粮食、1460万斤弹药,为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是为新中国治淮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一时期的淮河治理,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因地制宜、坚持团结治水。新四沟建成后,当地百姓立碑纪念,题写对联“前引前导与五亿袍泽谋乐利,耐苦耐劳为三区广众造腴田”,军民鱼水情深可见一斑。修建农抗河时,没有水准仪,就用水盆盛上水代替;没有测绳,就用草绳。河道尽量利用旧沟废塘,以减少土方量。对于各个地区、上下游之间的水利矛盾,则按照统筹兼顾、团结协助的精神,通过民主协商解决。对特别需要修建的较大的水利工程,需作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这些实践为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治理淮河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治淮事业从一穷二白起步,靠的是一代又一代治淮人的接续奋斗。进入新时代,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视察淮河重要指示精神,努力推动淮河保护治理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淮河力量。


(原文刊于《中国水利报》2025年9月4日5版)



访问量统计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淮河水利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承办:淮委治淮宣传中心  淮委水文局(信息中心)

淮委总机:0552-3092114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东海大道3055号  邮编:233001

网站投稿:hhsl@hrc.gov.cn;  13675695430@163.com(值班) 

皖ICP备2022008774号-1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326    网站标识码:  bm20030002

淮委官方微信
淮河水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