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淮河水利网!
淮委综合应用门户 设置首页 加入收藏
【新中国治淮70年系列宣传】《中国水利报》:看大河变迁 述治淮辉煌——新中国治淮70周年综述
发布时间:  作者:张雪洁  来源:中国水利报  责任编辑:杜雅坤

mmexport1602644686173  1000.jpg

淮河在古代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为“四渎”。千百年来,淮河生生不息哺育着两岸人民,孕育了灿烂辉煌而独具特色的淮河文明,但由于特殊的地形、气候等因素和历史上黄河侵淮夺淮的影响,这条多难的河流也给流域人民带来心酸和痛苦。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沿淮人民与水患灾害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但期盼淮河安澜的梦想一直难以实现。一部延续数千年的流域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流域人民与水旱灾害持续抗争的奋斗史。

为政之要,其枢在水。新中国成立为淮河治理翻开了历史性的崭新一页。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领导人心系沿淮人民,作出全面治理淮河的伟大决策,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掀开了新中国大规模治水的壮丽篇章。70年来,一代代治淮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淮河治理成就,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人水和谐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0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淮河,视察治淮工程,查看淮河水情,详细了解淮河治理历史和淮河流域防汛抗洪工作,充分肯定70年治淮成就,并对今后一个时期的淮河治理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新时代淮河保护治理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根本遵循。

从大雨大灾、小雨小灾到洪旱无虞、河湖安澜

淮河流域基本建成防洪除涝减灾工程体系

2020年王家坝开闸泄洪 唐伟 摄.jpg

2020年王家坝开闸泄洪 唐伟 摄

在“蓄泄兼筹”治淮方针的指引下,上游兴建水库拦蓄洪水,南湾、佛子岭、出山店等大型水库如明珠般散落在群山丘岗之中,拦洪削峰,蓄水利用。中游整治河道,利用湖泊洼地建成蒙洼等27处干支流行蓄洪区,在洪水中有效降低河道水位,减轻淮河中下游防洪压力。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的建成,更是在淮河中游立起一道百年安澜屏障。淮干滩区及淮河行蓄洪区居民迁建的实施,使88万余人安居乐业,不再遭受洪水威胁。下游扩大下泄洪水的入江入海能力,加固洪泽湖大堤,实施入江水道、分淮入沂整治。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的建成,结束了淮河800年无独立入海尾闾的历史。实施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整治紊乱水系,开辟入海新路,使沂沭和泗运洪水各有定槽,互不相扰。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   孟宪玉.jpg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   孟宪玉 摄

70年来,流域内兴建加固堤防6.3万公里,开挖人工河道2100多公里,建成水闸2.2万座。淮河流域基本建成了以水库、河道堤防、行蓄洪区、控制性枢纽、防汛调度指挥系统等组成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在行蓄洪区充分运用的情况下,可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流域性最大洪水。淮河防御洪水已由人海防守战术,逐步转变为科学调度水利工程的从容应对局面。淮河流域防洪除涝标准显著提高,干流上游防洪标准超10年一遇,中游主要防洪保护区、重要城市和下游洪泽湖大堤防洪标准可达到100年一遇;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的防洪标准已基本提高到10—20年一遇及以上。

洪水过境嶂山闸 唐伟 摄.jpg

洪水过境嶂山闸 唐伟 摄

7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军民团结抗洪,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淮河流域先后战胜历次洪水。1991年、2003年、2007年洪水量级基本相当,2007年直接经济损失分别比1991年、2003年减少54.3%和45.7%。2020年淮河洪水中启用8个行蓄洪区,转移疏散5000余人,与1991年转移人口超百万相比,减少了99.5%,社会安定程度明显提高。70年治淮,真正实现了淮河安澜、人民安宁的夙愿。

从十年就有九年荒到旱涝保收米粮仓

淮河流域初步形成水资源配置和综合利用体系

70年来,淮河流域水资源配置和综合利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以不足全国3%的水资源总量,承载了大约12%的人口和11%的耕地,贡献了全国9%的GDP,生产了全国1/6的粮食,有效地支撑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12 新沂河堤防之秋 韩茂林 摄.jpg

2012 新沂河堤防之秋 韩茂林 摄

如今,淮河流域内水库、塘坝、水闸工程和机井星罗棋布,建成水库6300余座,塘坝约40万座,引提水工程约8.2万处,规模以上机电井约144万眼。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先后建成通水,对缓解广大北方地区、黄淮海平原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引江济淮工程2016年开工建设,建成后可有效解决沿淮、淮北地区及输水沿线工业和城乡生活供水不足问题,形成连接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的第二条水运通道。20世纪50年代开始提出设想,并在之后逐步实施完善的苏北引江工程,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江淮百姓的涝旱灾难、盐碱荒地的问题,也缓解了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建成了中国最大灌区——淠史杭灌区,彻底改变了江淮丘陵地区干旱缺水的农业生产条件,为超过1000万亩的良田提供了灌溉水源。这些工程构成了淮河流域“四纵一横多点”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工程体系,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等国家重大战略提供了充沛的“水动能”。

从水质变坏、鱼虾绝代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

淮河流域逐步构建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经历了水质保护、水功能区保护和河湖生态保护的不断发展历程。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流域性水污染恶化趋势已成为历史,入河排污量明显下降,河湖水质显著改善,水生态系统逐渐恢复,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大官庄水利枢纽唐伟 摄.jpg

大官庄水利枢纽唐伟 摄

民间流传的“50年代淘米洗菜,70年代农田灌溉,80年代水质变坏,90年代鱼虾绝代”,就是淮河水环境变迁的真实写照。淮河水污染防治被列为“九五”时期“三河三湖”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1995年国务院颁布《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流域性水污染防治法规,此后陆续开展了“零点行动”、淮河水体变清等重大防污治污行动。通过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开展水污染联防等一系列措施,淮河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显著进展,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损害趋势初步得到遏制。2018年淮河流域COD入河排放量20.69万吨,氨氮入河排放量1.77万吨,比1993年的150万吨和9万吨,分别削减了86.2%和80.3%。自2005年以来,淮河干流再未发生大范围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水质持续改善,从上世纪90年代Ⅴ类及劣Ⅴ类水提升到常年保持在Ⅲ类水的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的原则,淮河流域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积极开展跨省河流水量分配,率先启动实施流域生态流量调度试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到“有实”,强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与保护,有效提升上游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生态保育功能。截至2018年年底,淮河流域累计治理山丘区水土流失面积5.3万平方公里,兴建梯田2380万亩、水土保持林草4960万亩。桐柏山、大别山区、伏牛山区、沂蒙山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六成以上。淮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70年治淮,流域综合管理在探索中不断进步。淮河流域坚持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把各项水事活动纳入法治化轨道,初步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相互配套的水法规体系和流域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机制。涉水事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强化和提高,流域治理和开发行为逐步规范。70年来,淮河流域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也从未停止。新中国治淮初期,淮河流域水文测站仅23处。历经70年建设,淮河流域已建成各类水文测站7449处,水质监测网络和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均已建成。淮河流域相继建成数字微波、行蓄洪区应急通信、卫星通信等系统。流域水利专网与通信网不断扩展完善,为数据视频会商、工程监控等提供了重要支撑。

除险加固后的淠史杭灌区红石嘴枢纽工程  珠江 摄.jpg

除险加固后的淠史杭灌区红石嘴枢纽工程  朱江 摄

走近70年治淮历程,翻开这饱含艰辛与探索、智慧与汗水的历史篇章,我们看到了千里淮河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坚强的领导,看到了与时俱进、不断升华的治淮理念之变,看到了几代治淮人筚路蓝缕、顽强拼搏走出的胜利之路。今后,治淮工作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淮河为契机,牢记殷切嘱托,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水重要论述精神,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全面落实“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自觉肩负起治淮人的历史使命,为淮河代言,为人民造福,为流域倾心守护,为淮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原文刊于2020年10月14日《中国水利报》2版)



访问量统计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淮河水利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承办:淮委治淮宣传中心  淮委水文局(信息中心)

淮委总机:0552-3092114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东海大道3055号  邮编:233001

网站投稿:hhsl@hrc.gov.cn;  13675695430@163.com(值班) 

皖ICP备2022008774号-1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326    网站标识码:  bm20030002

淮委官方微信
淮河水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