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淮河水利网!
淮委综合应用门户 设置首页 加入收藏
【新中国治淮70年系列宣传】《中国水利报》:智“汇”淮河波浪宽——纪念新中国治淮70周年系列报道之智慧篇
发布时间:  作者:杨东、赵洪涛、蒋雨彤、吴涛、杜红志、张雪洁  来源:中国水利报  责任编辑:杜雅坤

QQ图片20201016145906.jpg


  “1991年淮河大水,我们收集流域水情需要数个小时, 人口转移手忙脚乱;2020年这次洪水,我们很从容,只需要10~15分钟就能掌握全流域水情。”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副局长吴恒清说,信息化建设使淮河流域水情预警预报能力不断增强,“与过去相比,那真是天壤之别。”
  70年来,淮河流域水利信息化建设日新月异,监测指标体系不断完善,监测设备和技术日趋自动化, 初步形成流域水利数据中心, 洪水预报的预见期从一天延长到三天, 重点站关键期洪水预报精度达90%以上。 一代代治淮人牢记“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积极探索,锐意创新,用水利信息化助力大河安澜。

监测预警

建构流域安全的“智慧大脑”
  湖光绮丽,水天相接。行走在江苏淮安洪泽湖大堤上, 眼前是宽广平静的水面。在洪泽湖控制工程之一的高良涧闸,管理所副所长宋佳对曾经的洪水记忆犹新:“我们这里有很多人都经历过1991年的大洪水,那时水利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 要通过电话、电报,经过几个小时才能将水情传输到淮委进行防汛会商,而洪水不等人。”
  如今的高良涧闸早已“华丽转身”,中控室布设着现代化的智能管理系统。宋佳轻点鼠标,屏幕上实时更新着高良涧闸的水位、流速等数据,用手机登陆江苏省水文信息移动查询系统App,雨情、水情、水质等9大类信息一应俱全。
  在淮委防汛抗旱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淮河水情综合信息系统正显示着全流域的水情,各项数据一览无余。
  “像高良涧闸等淮河流域各工程的监控数据,通过交换系统即时传输,在我们这里可以随时浏览查询。这是我们防洪体系的‘智慧大脑’。”淮委水文局水情气象处水文情报员苏翠介绍。每到汛期,淮委通过淮河水情综合信息系统监视流域雨水情和未来天气变化,基于自主研发的洪水预报调度系统,综合流域水库、 河道水位流量数据分析计算,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为科学调度水利工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最强大脑”强有力地支撑了会商研判、防汛调度等工作,防汛抗洪从经验调度向“智能调度”转变,变得智慧、精准、有序。
  不仅是防洪,70年来, 淮河流域从仅有23处水文站, 优化扩大并增至7449处, 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不断完善,监测设备和技术日趋自动化。

科技赋能

全方位监管实现“金牌管护”
  “江淮熟,天下足”,淮河流域是长江三角洲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和辐射最接近的地区,极具高质量发展潜力,但存在诸多河湖水域治理管护短板。 如何实现淮河河道、堤防工程巡查全覆盖?如何消除河湖“四乱”问题的管理“盲点”?如何精细化管护诸多水利工程设备?
  在安徽省蚌埠闸的中控室,一组高空视频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这是无人机传回的实时画面, 有了它们,河道管理工作‘如虎添翼’! ”淮河河道管理局办公室主任路海涛介绍,无人机巡查系统反应速度快、巡查范围广,不受地形限制,不仅高效助力汛期防灾减灾工作,还实现天空地一体化巡查,通过卫星传输数据信息到地面平台, 通过巡查数据资源共享,为强化河道、堤防监管,加快推进河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提供强有力支撑。
  在江苏省淮安抽水三站管理所,工作了20年的王翼把手机贴近墙面的巡查点装置,打开手机App,变频机组的运行状态一目了然。 “如果机器故障,巡检系统会自动报警。 原来人工巡检一遍要1个多小时,夜班记录还容易出错,现在巡检新老员工都可以快速上手,便捷准确调阅过往的数据信息,实在是太方便了。”王翼兴奋地说。
  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强大的信息系统,实现了智能智慧监管, 可以对河湖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准确掌握各地河湖治理保护的真实情况,推动河湖治理保护由被动响应向主动作为转变,为河湖提供了“金牌管护”。 同时,工作模式也发生变革,流域管理工作的智慧化及精细化水平得到提升,为“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提供着重要基础支撑。

锐意创新

描绘“智慧淮河”发展蓝图
  在沿淮水利工程的展厅里,一张张老照片记载着70年前治淮大军肩挑、手挖、车推的劳碌身影,往事中的夯歌声、打硪声和铁锹车轮声被定格在历史的长河里。
  从“谈水色变”到“忙而不乱”,从人工实测到“云平台、大数据、互联网﹢”,从电话电报到电脑加卫星……70年后的今天,淮河流域信息化基础设施与应用从无到有、 从弱到强,基本实现了预报调度一体化、分析计算智能化、成果可视化。
  一代代治淮人的攻坚克难,让淮河安澜一步步照进了现实! 如今,淮河的现代化脚步不断加快,正如淮委主任肖幼所说:“立足新的历史起点,水利信息化亟需不断加强流域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建设。”
  2019年,淮委提出“六个淮河”建设,其中的“智慧淮河”让千百年来一直以除水害、 治水患为主的淮河,开启了建设水利现代化的新征程。
  2020年5月20日, 淮委审议通过《智慧淮河总体实施方案》。立足于完善流域层面的水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明确提出将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覆盖流域江河水系、 水利工程设施体系、水利管理运行体系的基础大平台,建立服务流域水利业务应用的水利大数据分中心,建立涵盖洪水、干旱、水利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行、 水资源开发利用、城乡供水、节水、江河湖泊、水土流失和水利监督等水利主要业务的应用大系统,建立全面覆盖、主动感知、智能防御的网络体系,实现流域管理业务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和智慧应用, 为流域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与强力驱动。
  “期待淮河各个智能化系统集成为全自动智能化平台,为淮河治理开发、防汛抗旱、水资源配置调度及生态保护等流域管理工作提供智慧化及精细化支撑。”苏翠说道,这是每一位淮河水利信息化工作者的期待,也是智慧淮河的期盼。

(原文刊于2020年10月16日《中国水利报》1版)



访问量统计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淮河水利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承办:淮委治淮宣传中心  淮委水文局(信息中心)

淮委总机:0552-3092114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东海大道3055号  邮编:233001

网站投稿:hhsl@hrc.gov.cn;  13675695430@163.com(值班) 

皖ICP备2022008774号-1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326    网站标识码:  bm20030002

淮委官方微信
淮河水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