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淮河水利网!
淮委综合应用门户 邮箱登录 设置首页 加入收藏
山东省2016-2020年依法治省规划
发布时间:2016-08-18 15:17:05  作者:山东省人大  来源:山东省人大  责任编辑:管理员

2016年5月26日山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批准

 

  2011年以来,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认真实施《山东省2011-2015年依法治省规划》,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2016年至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攻坚时期。继续深入开展依法治省工作,对于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法治山东,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适应新形势对依法治省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根据宪法和法律,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实施《法治山东建设纲要》和《中共山东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意见》,全面推进依法执政和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强化监督检查,切实发挥法治的引导、规范、保障和促进作用,提高全省法治化水平,促进法治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发展,为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和平安山东、法治山东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宪法法律至上。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忠实履行宪法法律,维护法治的统一、尊严和权威,保障宪法法律全面正确实施,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2.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握工作方向和进程,研究决定重大问题,及时部署总结工作,确保依法治省规划的贯彻落实。

  3.坚持服务大局。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各项工作,为实现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中走在前列的目标奠定良好法治基础。

  4.坚持法德结合。紧紧围绕强化公民法治观念,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5.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依法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坚持与时俱进。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法治山东的新形势新任务,把握工作内在规律,转变工作观念,创新工作手段,丰富工作载体。

 

  二、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深入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全面落实省委提出的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法治化总体要求,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我省法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到2020年,要实现以下目标:

  --依法执政能力全面加强。党委领导法治建设的工作机制全面建立,依宪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全面落实,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人权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

  --法治信仰普遍树立。公民法治观念普遍增强,法律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法律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得到平等保护,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升。

  --立法水平全面提高。立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与国家法律法规相配套、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更加完备,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的法规规章更加健全。

  --法治政府基本建成。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行政权力配置更加科学,运行更加规范,依法决策机制更加健全,服务型行政执法实现全覆盖,政务公开全面落实,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更加有效,依法行政能力显著增强,公民合法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司法公信力有效提升。全面落实公正司法各项制度,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得到切实保障,司法行为更加规范,司法责任制得到全面落实,阳光司法机制、司法为民长效机制更加健全,法律服务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司法监督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有效维护。

  --社会治理创新依法有序进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平安山东建设扎实有效,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法治建设成果惠及全省人民。

  (二)主要任务

    1. 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提高依法执政能力

  (1)完善党委领导体制机制。坚持党对依法治省工作的领导,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从制度上、程序上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职能、依法行政,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支持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

  (2)提高依法执政能力水平。全省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作为法治山东建设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自觉加强法治修养,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带头敬畏法治、信仰法治、厉行法治。完善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分级分类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法治专题培训。探索建立领导干部法治素养和法治能力测评指标体系,将测评结果作为提拔使用的重要参考,优先提拔使用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

  (3)严格执行党内法规制度。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坚决贯彻执行党章,做到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按照党规党纪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坚决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真正把党章党规党纪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做到守纪律讲规矩,守住纪律底线,远离违纪红线。

  2.全面推进科学立法,着力提高立法质量

  (1)完善地方立法工作体制。切实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切实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改进和完善立法起草机制,探索由人大相关专门委员会、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机构组织起草、联合起草、委托起草等制度,提高法规草案质量。进一步完善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先行审议、法制委员会统一审议、常委会集中审议的立法工作机制。切实保障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职权,对特别重大和社会普遍关注的地方性法规,由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加强对设区市的人大立法工作的指导。加强省人大常委会对报批法规的合法性审查工作,保证审查质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制度建设,完善政府规章的制定程序和机制。

  (2)健全地方立法工作机制。科学制定立法规划和计划,继续推行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法规草案征求人大代表意见制度,尊重并积极回应人大代表提出的立法议案。大力推进精细化立法,完善立法程序和立法技术规范,优化法规规章结构,切实提高立法质量。完善立法前论证、立法中评估和立法后评估机制,为立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加强立法调研,拓展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公众意见表达、采纳和反馈机制。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探索建立立法咨询专家库和立法服务基地。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对现有法规规章及时进行修改完善。

  (3)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坚持立法先行,切实发挥立法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完善财政税收管理、促进金融业发展、推动自主创新、推进技术改造、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立法。围绕完善文化法规制度,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保护和网络信息服务、网络信息安全、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立法。围绕惠民生、促和谐,完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城乡住房保障、交通运输公共设施、扶贫、慈善、社会救助和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等方面的立法。加强社会组织立法,规范和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土壤、水、大气污染防治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的立法。回应社会和公众关切,积极促进房屋征收补偿、安全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劳动关系等方面的立法。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3.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建设法治政府

  (1)依法履行政府职能。认真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执行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不断健全以政府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到2020年末,实现全省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法律顾问全覆盖。明确省、市、县政府职责重点,强化省政府统筹推进全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法定化责任,强化市、县政府执行责任,推动全省各级政府事权的规范化、法律化。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2)完善依法决策程序和机制。重大行政决策非经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不得作出。建立健全并严格实施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3)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原则,科学划分执法权限,合理配置执法力量。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完善案件移送标准和程序,完善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明确执法具体操作流程,重点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检查等执法行为。

  (4)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向社会全面公开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事项。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和结果公开。面向社会服务的政府部门全面建立和完善办事公开制度,规范和监督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工作。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利和义务的规范性文件,实行统一登记、统一编制登记号、统一公布制度。建立行政执法信息公示制度,依法公开执法案件的主体信息、案由、执法依据、标准、程序和结果。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化,加强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建设。

  4.全面推进公正司法,着力提升司法公信力

  (1)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推动建立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制度,探索实行法院、检察院行政事务管理权和审判权、检察权相分离。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提高改革创新能力,积极创造司法体制改革的山东经验。

  (2)严格落实司法责任制。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建立完善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符合实体公正、办案过程符合程序公正的法律制度。加强司法活动监督,健全侦查监督,刑事审判监督,羁押、监管和刑罚执行监督的制约机制。健全司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有效沟通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健全司法人员惩戒制度,明确惩戒标准和责任承担方式,对司法领域的腐败行为实行零容忍。严格落实《山东省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实施办法(试行)》,发现问题严肃处理。

  (3)完善司法为民长效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切实保证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知情权、陈述权、辩护辩论权、申请权、申诉权。健全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的制度。建立对犯罪嫌疑人、罪犯的辩解、申诉、控告认真审查、及时处理机制,完善侦查、起诉和审判环节重视律师辩护、代理意见工作机制。对不服司法机关生效判决、决定的申诉,逐步实行由律师代理制度。对聘不起律师的申诉人,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健全社区矫正制度,加强专门机构和专职队伍建设。

  5.推进全民守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认真组织实施《在全省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突出加强宪法宣传教育,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党内法规,进一步深化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活动,不断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加强重点对象的法治宣传教育,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把学法用法情况列入公务员年度考核和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年终述职重要内容。坚持从青少年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在中、高考中增加法治知识内容, 切实保证大中小学校法治教育课时、教材、师资、经费"四落实",确保在校学生都能得到基本法治知识教育。推进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深入推进"四德工程"建设,弘扬新时期山东精神, 树立诚信山东良好形象,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创新,不断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实效。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大力实施法治文化阵地拓展、精品创作、活动惠民、品牌创建、媒体传播和理论创新"六大工程",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2)扎实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坚持法治宣传与法治实践有机结合,在法治实践中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深化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等法治创建活动,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加强法治创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适时研究出台深化法治创建工作的指导标准。积极推进基层法治创建,健全农村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全面落实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各项措施,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积极推行村(居)法律顾问、社区法律管家、法治副主任等制度,教育引导基层群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积极推进特色鲜明的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活动,广泛开展依法行政示范窗口、文明执法示范窗口、诚信守法示范企业、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等创建活动。

  (3)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鲁办发﹝2015﹞55号),构建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实现"一站通""一线通""一网通",确保城乡居民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得公共法律服务。大力实施法律援助,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引导法律服务人员积极参与信访、调解、群体性案(事)件处置和社区工作等公益性法律服务,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切实加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逐步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务标准体系,强化公共法律服务质量监管,打造有山东特色的公共法律服务标准化品牌。建立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机制,制定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产品目录,加大省级财政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法律服务扶持力度。用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政策,加强公共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完善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充实公共法律服务力量。

  (4)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保障合理合法诉求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完善仲裁制度,提高仲裁公信力。健全行政裁决制度,强化行政机关解决同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民事纠纷功能。

  (5)深入推进平安山东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落实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视频监控全覆盖工程建设,健全反恐维稳长效机制,抓好大数据云计算警务信息系统深度开发应用,提升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能力。依法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涉黑犯罪、邪教和黄赌毒及非法集资、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强化危害食品药品安全、影响安全生产、损害生态环境、破坏网络安全等重点问题治理,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6.加强权力制约与监督,有效推进全面依法治省

  (1)加强对宪法法律实施的监督。健全人大监督"一府两院"的制度体系,加强人大工作机制建设。健全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禁止制发带有立法性质的文件。落实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2)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完善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述德述法、民主评议、谈话诫勉和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对司法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等犯罪行为的监督。

  (3)加强社会和舆论监督。加强人民政协及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监督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监督。完善群众举报投诉制度,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平台建设,依法管理和规范舆论监督,维护舆论监督的正常秩序。建立健全反映问题的处理机制,保障公民的检举权、控告权、申诉权,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落实"党委领导、分工实施、分级负责、全面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省全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对依法治省工作进行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总结考核。省全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事机构(办公室)设在省司法厅,负责对日常工作进行指导协调、督促检查。各级各部门要把依法治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专门机构和人员,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

  (二)完善工作机制。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强推进依法治省工作的各项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部门联动机制、情况通报机制、检查督办机制、考核奖惩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依法治省工作考评体系。健全经费保障机制,把普法依法治理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确保依法治省工作顺利开展。

  (三)明确工作责任。各地各部门要把推进依法治省、建设法治山东工作纳入总体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汇报,推动工作开展。建立健全分级负责、分工实施的依法治省工作责任体制。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履行工作职责。

  (四)强化监督检查。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对本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采取年终考评和重点抽查等措施,推进本规划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组织实施。各级人大、政协要将规划执行情况列入检查和视察计划,定期开展检查和视察。各地各部门要按照本规划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监督抓好落实,规划、计划和落实情况要按时报送省全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确保依法治省工作有力推进、取得成效。

  (五)加强队伍建设。加强立法、司法、执法等法治专门队伍建设,重点加强人民法庭、派驻检察室、公安派出所、司法所、监狱、戒毒所等基层法治机构和队伍建设,增强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的意识,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构建社会律师、公职律师、公司律师等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律师队伍,提高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队伍、监狱戒毒人民警察队伍建设水平,推动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切实发挥法律服务队伍在推进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法治人才培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大政法部门和法学院校、法学研究队伍双向交流力度,完善高等院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机制,实施山东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法学名家培养计划,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和省人民检察院要根据本规划,分别制定实施意见。省全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规划要求制定年度计划。各成员单位要根据本规划,结合各自实际,制定相应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强督促检查,确保规划的实施。




访问量统计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淮河水利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承办:淮委治淮宣传中心  淮委水文局(信息中心)

淮委总机:0552-3092114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东海大道3055号  邮编:233001

网站投稿:hhsl@hrc.gov.cn;  13675695430@163.com(值班) 

皖ICP备2022008774号-1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326    网站标识码:  bm20030002

淮委官方微信
淮河水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