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淮河水利网!
淮委综合应用门户 邮箱登录 设置首页 加入收藏
唐伟:一张老照片里的治淮往事
发布时间:2022-10-14 11:25:09  作者:唐伟  来源:档案馆  责任编辑:王佳

“千里淮河穿城过,华夏故里英雄多……”一首悠扬动听的歌曲《璀璨珠城》,唱出了蚌埠这座城市与淮河的不解渊源。

伴水而生、治水而荣,因水而兴、拥水而美。这里有大禹劈山导淮留下的神话印迹,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治淮机构成立的地方。如同淮河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记忆了先民们的悲欢离合,奔流不息只向东去,将辉煌的过往留给后人回忆一样。有这样一个地方,它记录了这条历史上“最难治理”的千里大河,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大规模治水事业的种种印记,这里就是淮河水利委员会治淮陈列馆。

记忆需要钥匙去打开,走进治淮陈列馆,凝神驻足在一张张老照片前,这种记忆更是喷涌而出。特别是在蚌埠举行的毛泽东主席题写“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锦旗授旗仪式的照片,让人不禁想起这段难忘时刻驻留于历史长河里的容颜。

1951年5月的蚌埠,初夏来临,原本渗着寒意的风忽然夹带出了丝丝的温暖。没有太多的繁华,没有太多的噪杂,密集的灰色瓦房,错综复杂的街道,车来车往,小贩连连,火车从市中心隆隆的通过。

3日,中央治淮视察团在团长邵力子率领下,乘坐了24个小时的火车,携带着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字并制作的四面“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锦旗,终于抵达了蚌埠。治淮委员会曾希圣副主任、吴觉秘书长、各部处长、机关干部、市政府领导及社会各界代表,前往车站欢迎。当火车进站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口号响彻一片。蚌埠市特等治淮功臣、少先队员向视察团团员献花,并举行了简短的欢迎仪式。

当天,蚌埠维多利亚剧场门口也是人声鼎沸,中央治淮视察团授旗典礼在这里隆重举行。邵力子将绣有“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两面锦旗,分别授予治淮委员会和皖北治淮指挥部,曾希圣代表淮委接受了锦旗,并致答谢词。曾希圣说:“毛主席题字‘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这确是一个伟大而严肃的号召, 重大而光荣的任务。毛主席以这样伟大光荣的任务交给我们来办, 我们不仅感觉荣幸, 而且具有无限的决心和信心。我们誓以最大决心, 为把淮河修好而奋斗, 我们要求治淮视察团诸先生把我们的决心与信心转报毛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 我们保证以尽可能的速度及可靠的标准,完成毛主席所给予我们的光荣任务! ”

邵力子在宣读《告淮河流域同胞书》中说:“我们来淮上的时候,毛主席特亲书数字带给你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这是毛主席对你们提出的一个伟大而严肃的号召!这是毛主席给予你们一个重大而光荣的任务!我们相信,大家一定能够尽心尽力来接受毛主席的号召,完成毛主席所给予的任务!让我们热烈欢呼吧:根治淮河,消灭千百年的灾害!根治淮河,争取年年丰收!根治淮河,造福万代”。

治淮与抗美援朝,成为20 世纪50 年代初期轰动全国的两件大事。祖祖辈辈饱尝洪水灾害之苦的淮河流域人民,如同火山爆发一样,迸发出无法估量的治淮热情和积极性。

这一天的蚌埠,城市的西北方向,淮河像一条银色的飘带滚滚而来,给这座欣欣向荣的小城增加了些许的美丽。三号码头岸边,帆船的桅杆浓密得像一大片森林,绵延长达三四里。往来于河面之上的小火轮时不时发出一声尖锐的长鸣,熙熙攘攘的码头工人从岸边的仓库里把沉重的治淮物资装到这些船上去。许多船只都悬挂着三角形的小红旗,有些船只则是白色或黄色的,这些都是运送治淮物资的。

市郊一处河堤之上,密密麻麻大约两万人左右的民工队伍正在奋战,震耳欲聋的打夯号子声远远地传来,无数杆红旗在工地边缘排成了长长的一行,整齐的工棚一个挨着一个的向尽头延伸。每个作为班的标志旗帜下都立着写在木板上的爱国公约:每人每天最低要做三方土,不完成任务不回家,利用空闲学习时事,不喝冷水,注意卫生!党员、团员们更是身先士卒,积极发挥带头作用,得到了广大民工的拥护。

中央治淮视察团,带来了毛泽东主席给各级治淮指挥机关干部和民工英模的纪念品——“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大幅题字精印画,又带来电影胶片到工地上放映。大家满怀激动的心情纷纷把画张贴在会议室、宿舍里以及庵棚中。滚烫的泪珠挂在一张张激动的脸庞之上。

此后,中央治淮视察团先后前往河南、皖北、苏北等处治淮工地继续进行慰问。声声号召如惊雷般响彻淮河两岸,极大地鼓舞了治淮大军的士气。受到鼓舞,整个淮河流域成为淮河儿女改天换地的恢宏战场。

5月15日,《人民日报》正式发表毛泽东主席的题字:“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这更加坚定地表明了新中国造福人民的决心,对千里之外的治淮“战场”产生了更大的鼓励。

成千上万个村庄村头全都响起了欢送治淮大军的锣鼓声,所有的村头全都召开了报告会、动员会、决心会、誓师会,在群情振奋的大会上,在雪片般的倡议书、挑战书、决心书上,民工们喊出了五十年代的最强音:“我们如今翻了身,也要让淮河翻个身!”。之后,数百万来自各地的民工,背着被包,扛着铁锹,举着红旗,唱着红歌,雄赳赳气昂昂地组成了治淮大军向各自的治淮工地开进。

发生在 1948 年冬天、历时 66天的淮海战役,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共动员民工 543 万人。整个战场到处都是支前民工的身影,遍地都是运粮食、运弹药、抬伤员的民工队伍。后来,陈毅元帅曾高度评价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支前的民工成为淮海战役中最动人心弦的一幕。事隔三年之后的 1951 年,在千里淮河两岸又打响了治淮建设的战役。这场战役同样又是由江苏、安徽、河南三省的数百万民工组成。正是这数百万民工,组成了运土方、运器材、抬石料的民工队伍。治淮初期取得的成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用肩膀挑出来的。

“淮河两岸鲜花开,胜利的歌声唱起来。秋风吹来稻米香,丰硕的谷穗迎风摆。千里淮河新气象,英雄淮河人民笑颜开……”激情四射的火红年代,一代淮河儿女传唱着《淮河两岸鲜花开》向淮河进军,向洪水宣战。他们无私奉献、奋勇拼搏的精神成为永远的精神财富。

往事如风,岁月如歌,一张老照片,承载着历史沉淀下的酸甜苦辣,镌刻着淮河治理的点滴回忆,传递着一种绵长而难忘的情怀。



访问量统计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淮河水利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承办:淮委治淮宣传中心  淮委水文局(信息中心)

淮委总机:0552-3092114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东海大道3055号  邮编:233001

网站投稿:hhsl@hrc.gov.cn;  13675695430@163.com(值班) 

皖ICP备2022008774号-1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326    网站标识码:  bm20030002

淮委官方微信
淮河水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