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佛子岭水库管理处充分发挥佛子岭水库文化内涵深厚的独特优势,聚焦“保护”“传承”“利用”三个关键词,做实做活工程与文化有机融合的文章,佛子岭水库入选水利部第五届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成为安徽省首家入选该案例的水利工程,进一步擦亮了“新中国第一坝”这个“金字招牌”。
优先开展“保护”工作,让独有的文化遗产留下来
对于佛子岭水库珍贵的文化资源,管理处坚持保护第一,忠于历史原貌,切实做好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完成文化资源普查。组建专班深入排查水文化资源现状,累计普查出水利工程遗产1项、相关物质类遗产13项、非物质类遗产6项、著名水利人物6位,进一步摸清了水文化资源“家底”。实施档案资料电子化。对建库以来的70万页档案资料进行规范化整理和数字化加工,同步修复破损的档案资料,并建立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档案资料管理的便捷、安全、高效。开展历史建筑保护性修复。坚持修旧如旧,完成佛子岭宾馆历史文物保护性修复,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恢复其使用功能。对老办公楼、竣工纪念亭、工农塑像等进行修缮,延长老建筑的使用寿命。
接续推进“传承”工作,让光荣的水库历史传下去
佛子岭水库向来有修志、建馆的传统,历史上曾三次修志,建有两座佛子岭水库展览馆。为全面地总结发展历程、提升展陈效果,管理处于近几年实施了志书修编和文化馆建设工作。编纂出版《佛子岭水库群志》。经数十次修改和反复打磨,历时四年多的志书于2024年9月印刷出版。志书专述部分共12章、55节,全面地记述了佛子岭、磨子潭、白莲崖三座水库的建设、发展历程,较好地反映了三座水库的运行管理、库区人文等内容。建设佛子岭水库文化馆。文化馆布展面积800平方米,展陈实物100余件,利用图文展板、多媒体视频、场景模拟等多种方式,全面展示了水库的发展历程、文化内涵和工程技术管理等内容。通过文化馆的建设,有效地挖掘、搜集了大量的实物、图片、史料等文化资源。该馆自2023年9月底建成开放以来,参观量超6万人次,成为展示和弘扬“佛子岭水文化”的主阵地。
着力加强“利用”工作,让珍贵的文化资源活起来
管理处立足水利行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水库特色优势,在保护中有效利用珍贵的文化资源,以文化作为重要支点,推动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工程管理面貌提档升级。充分依托水库工程,接续推进水文化场所建设,结合运维项目打造多处文化墙,在水库上坝道路沿侧建设水文化长廊,在水库溢洪道隧洞内展示多幅精选的风景照,将文化内涵融入工程日常运行管理之中,提升了工程文化品位。开展水利科普研学活动。实施“佛子岭大学”旧址保护性修复,建设大坝安全监测技术科普馆,着力打造水利科普、水情教育基地。主动沟通对接,与十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现场教学与科研基地,年均组织1000余名水利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校学生到佛子岭水库实习实践、科研培训,以实际举措支持水利行业人才培养。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开展管理区道路、凉亭名称征集活动,8条道路、6个凉亭被赋予独具特色的名称。注册与“佛子岭”相关的商标3大类11小类109项,有效地保护合法权益。持续加强水库风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独具“佛子岭”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进一步放大细节、放大优势,“新中国第一坝”旅游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不断增强。2024年,水库风景区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均创历史新高,有力地带动了乡村振兴和地方产业发展。
下一步,安徽省佛子岭水库管理处将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立足资源禀赋,弘扬优良传统,守正创新,接续奋斗,不断提升水库工程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在安徽水利高质量发展大局中展现更大作为。
直属单位网站
流域厅局
水利站点
政府网站
淮河水利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承办:淮委治淮宣传中心 淮委水文局(信息中心)
淮委总机:0552-3092114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东海大道3055号 邮编:233001
网站投稿:hhsl@hrc.gov.cn; 13675695430@163.com(值班)
皖ICP备2022008774号-1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326 网站标识码: bm2003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