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淮河水利网!
淮委综合应用门户 邮箱登录 设置首页 加入收藏
郑朝纲:一条大河波浪宽
发布时间:2022-10-14 10:28:55  作者: 郑朝纲  来源:办公室   责任编辑:王佳

盘古开天与大禹治水的古老传说在这里升腾。

老子庄子与孔子孟子的不朽争鸣在这里激荡。

鼓钟将将与大风起兮的慷慨壮歌在这里澎湃。

清明上河与水沉泗州的沧海桑田在这里浮沉。

走千走万与凤阳花鼓的深情倾诉在这里流淌。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河流是水在陆地上的主要载体,文明因河流孕育、而生长、而成熟、而滋润,也因河流而分异、而多彩、而冲突、而融汇。

——四千多年前,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曾三至淮河源头桐柏山,疏导淮河,功成而会诸侯于涂山,将分散在神州腹地的各个部落联合起来,形成了国家的雏形。

——两千多年前,在淮河流域广袤的土地上,先民们创建芍陂、开凿邗沟,兴水利而后有农功,有农功而后裕国,这些伟大的水利工程至今还闪耀着润泽千秋的光辉。

——一千多年前,江淮大地的漕粮沿着运河及淮河干支流,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当时世界级的通都大邑,成就了洛阳的雍容华贵、扬州的二分明月和东京的绝代梦华,成就了造极无上的华夏文化巅峰。

这里,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多变的气候条件,造就了丰富的生态系统。千里沃野哺育了生命、滋养着万物,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长期曾是中国农耕文明最核心地区,素有“江淮熟、天下足”“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之誉。

这里,是中国南方北方的天然分界线,有“文化河”“风水河”之称,楚汉争霸、淝水之战、魏吴争雄、金宋对峙......,一曲曲金戈铁马的慷慨悲歌在这里上演,和合南北,融通古今,多次屏障庇佑华夏正朔,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

这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原乡。在一方水土的哺育和濡养下,汝颍奇士、谯沛俊彦、邹鲁儒士、临涣文章、涡淮道家各展其长,管、老、孔、墨、庄、孟的思想光照千古,人类轴心时代产生的原生智慧在这里激荡碰撞,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盛景,奠定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根基,至今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

淮河,从历史深处走来,流淌着史诗与传说,承载着光荣与梦想,也激荡着苦痛和辛酸。

八百多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彻底改变了这片家园温顺的面貌。由于宋金对峙,河防失修,黄河在今天河南原阳县决口,挟带着一万多亿吨泥沙的黄河水涌入淮河水系,开始了近七百年夺淮入海,极大地改变了淮河流域原有水系形态。淮河从此失去入海尾闾,中下游河道淤塞,流域水患不断加剧。

几百年来,淮河的治理一直是当政者极其重视的大事,一大批治水名臣和专家,开展了一系列艰辛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大批弥足珍贵的成就和经验,却始终没能改变流域灾难频发的凄惨面貌。望着被洪水劫掠一空的家园,人们绝望的呻吟着:

淮河水,向东流,苦日子,不到头,喂不住马,养不住牛。

新中国成立前,淮河水患呈不断加重趋势,流域水利工程千疮百孔、破烂不堪,只有部分断断续续、低矮残破的堤防,逼近河岸,弯曲迎溜,一遇大水漫决,沿河洼地尽在水中,流域防洪除涝减灾处于崩溃边缘。

为政之要,其枢在水。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淮河治理的新纪元。

1950年夏季,新中国成立还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个刚刚经历了长达百年战乱的年轻国家,又面临着新的考验。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鸭绿江畔战鼓阵阵,6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驻日本的美国远东空军协助韩国作战。国内,关于战争会不会波及到中国的问题正在激烈的讨论之中。然而,淮河流域连绵不断地降雨和持续上升的水位,很快吸引了这个年轻国家领导人的注意。

7月20日、8月5日,淮河水灾告急的电报接二连三地呈送给了毛泽东,“水势凶猛”“全村沉没”“在树上被毒蛇咬死”,一个个如泣如诉般的字眼深深刺痛着毛泽东主席,这位久经沙场、性格强悍的湖南汉子潸然泪下!他对秘书田家英说:“我们要是不能根治淮河,那还算是什么共产党人!”

短短2个月时间,毛泽东连续4次对淮河救灾和治理做出了批示,提出并督促治理淮河。在最后这一份9月21日的批示中,毛泽东甚至言之切切地说:“治淮开工期不宜久延,请督促早日勘测,早日做好计划,早日开工。”一口气连用了三个“早日”。1950年10月14日,在中国志愿军赴朝参战的前5天,中央人民政府毅然决然做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强调“全部治淮计划与工程的实施,皆以根治淮河水灾为目的”。1950年11月6日,直属于中央人民政府的治淮机构——治淮委员会成立。淮河成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江大河。

20世纪50年代,治淮和抗美援朝一样,是党和国家的一件大事。治理淮河工程和引黄灌溉济卫工程、荆江分洪工程、官厅水库工程一起,被称为新中国初期的四大水利工程。其中,治理淮河工程是新中国第一个全流域、多目标的水利工程。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号召下,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几千名医务工作者、上万名专家技工、几百万名民工,从全国各地奔赴治淮前线,大家涌向淮河两岸、涌向大山深处,一幅规模宏大、气势雄浑的新中国治水画卷迅速展开。

1951年5月,为了肯定取得的治淮初步成绩和鼓舞广大人民的治淮热情,毛泽东派出以邵力子为代理团长的中央治淮视察团,前往皖北、河南和苏北三省区视察治淮工程。毛泽东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这一题词被制成四面锦旗,由中央治淮视察团分送治淮委员会和河南、皖北、苏北治淮指挥部。

风雷激荡,声彻寰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利益置于一切利益之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情怀,表达了人民政府根治淮河的信心和决心,它对全国的水利建设具有巨大的示范作用。以治淮工程为标志,新中国由此开始了一场向大自然宣战,兴修水利、治理江河的人民战争。“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极大地鼓舞了治淮大军的士气,掀起了第一次大规模治淮高潮。

沿淮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热气腾腾的淮河治理中,在工地上出现了“父子齐上阵,兄弟争报名,妇女不示弱,夫妻共出征”的动人景象。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建设者居住在席棚,食在露天,席棚曾因河涨而数徙,吃饭常为急务打断。”

原准备投入抗美援朝的野战师集体转业,改变为解放军水利工程一师和水利工程二师,开赴治淮第一线,直接担负起佛子岭水库、薄山和南湾水库的建设攻坚任务。

华东各大专及高职学校土木水利系即将毕业的学生纷纷响应号召,参加治淮工作。治淮工地偏僻荒凉,生活艰苦,工作也十分紧张。他们白天在工地劳动,晚上和民工一起住在滩地上搭起的工栅里,睡在泥地的稻草上。《文汇报》记者1951年曾报道交大师生治淮情景:“冬天,同学们常冒着零度以下的气温,在数十里无人烟的荒野中,踏着二三公寸厚的积雪进行测量工作;夏天,在炎阳下汗流浃背工作着。尽管如此,他们却满怀激情,运用他们学到的技术,奋战在治淮第一线。”

经过八个年头的不懈治理,到一九五七年冬,治理淮河工程初见成效。国家共投入资金十二亿四千万元,治理大小河道一百七十五条,修建水库九座,库容量达三百一十六亿立方米,修建堤防四千六百余公里,极大地提高了防洪泄洪能力,初步改变了流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落后面貌,为以后各个阶段淮河治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淮河治理火热现场让新中国第一任水利部长傅作义感慨万分,他动情地说,我所看见的一切,真是满眼都是力量,满眼都是希望。历史上没有一个政府,曾经把一个政令、一个运动、一个治水的工作,深入普遍到这样家喻户晓的程度,这是一个空前的组织力量。依靠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政府是深深地扎根在每一个角落、每一块土地、每一个人心的深处,因此人民政府的力量是不可摇撼的伟大。

水打山崖,风过林海。回首七十多年蜿蜒和辉煌,淮河的保护治理始终与时代同步伐,与改革同频率,与实践同发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蓄泄兼筹”方针指引下,国务院先后召开12次治淮工作会议,开展5轮流域综合规划编制,又掀起了3次大规模治淮高潮。1991年开始实施的治淮19项骨干工程,基本形成了流域防洪除涝工程体系的框架,全流域抗御洪灾风险能力和社会安定程度大为提高;2010年开始实施的进一步治淮38项工程,进一步完善了流域防洪除涝体系,基本构建了与流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指引下,更加注重人水和谐、生态保护和流域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进一步治淮,持续提升流域治理能力和水平,治淮工作呈现出管理加强、投资加大、建设加快、改革加速的良好态势,水利发展的生机不断迸发、活力不断增强、质量不断提高。70年来,共建成各类水库6300余座,兴建加固各类堤防6.3万公里,修建行蓄洪区27处,建设各类水闸2.2万座,建成了江都水利枢纽、三河闸、临淮岗、刘家道口等一大批控制性枢纽工程,完成了入海水道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无比坚强的领导力在淮河治理中彰显得淋漓尽致。

70年治淮,涌现出了大批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劳动模范,培养了一批能打硬仗的水利建设队伍,在治淮实践中诞生的“佛子岭大学”,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现代坝工英才成长的摇篮;在历次治淮高潮中走出了一大批院士、专家和行业领军人物,他们不仅在治淮战线上建功立业、为淮河持续的开发保护治理提供了重要支撑,而且把当年治淮工作中的团结奋斗,吃大苦耐大劳,把关心国家胜于关心自己的主人翁精神带到全国各地水利建设战线上,为全国的水利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70年治淮,创造了一项又一项享誉海内外的治水奇迹:建成了气势恢弘的大别山水库群,创造了中国第一座连拱坝、第一座大头坝、第一座自行设计的重力拱坝等一系列首创性成果,兴建了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最大灌区——淠史杭灌区,建成了亚洲最大的泵站枢纽——江都水利枢纽、建成了亚洲最大的水上立交工程——入海水道淮安枢纽工程。临淮岗洪水控制、入海水道近期、燕山水库等一批工程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百年百项杰出土木工程、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等奖项。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全覆盖监测、生态流量调度、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推行河湖长制等多个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发挥了巨大的示范引领作用。

70年治淮,继承了革命年代诞生的大别山精神、沂蒙精神,发扬了治淮实践中产生的淠史杭精神、焦裕禄精神、王家坝精神,涵养了伟大的治淮精神,一代代治淮人把这种精神书写在淮河大地上,镌刻在水库大坝上,凝聚起了淮河保护治理行稳致远的强大正能量。

七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今天的淮河流域,山水城林融为一体,江河湖泉相得益彰,古今文明交相辉映,38座大型水库如明珠般洒落其间,临淮岗竖起了一道百年安澜的巨幅屏障,入海水道结束了淮河长达800年没有直接入海通道的历史,入江畅流,归海有道,风雨以时,田禾丰稔,处处郁郁葱葱,处处生机勃发,流域人民千年夙愿在新中国得以实现,正在朝着幸福淮河的目标奋力奔涌。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古老的淮河从历史深处走来。“淮”字或代表着群鸟翔集于河畔或代表着古老的隹夷对乐土的向往。“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曾经,淮河两岸的百姓眷恋家园故土,却又无奈地忧愁哀伤。但今天,浊浪翻滚、洪水滔天的淮河再难遇到,“黄鸟于飞,集于灌木”的美景则随处可见。淮河治理,凝聚几代中国人的努力,终于呈现出了我们能看到的最美丽的样子。这,是一个古老民族为改善生存环境的探索,是一个年轻国家谱写一段治国传奇的缩影,是一个伟大政党在一张白纸上绘就的治水兴水的灿烂画卷。

 



访问量统计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淮河水利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承办:淮委治淮宣传中心  淮委水文局(信息中心)

淮委总机:0552-3092114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东海大道3055号  邮编:233001

网站投稿:hhsl@hrc.gov.cn;  13675695430@163.com(值班) 

皖ICP备2022008774号-1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326    网站标识码:  bm20030002

淮委官方微信
淮河水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