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淮河水利网!
淮委综合应用门户 邮箱登录 设置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水利报:卓绝的历程 崭新的起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淮河治理综述
发布时间:  作者:淮河水利委员会  来源:中国水利报  责任编辑:王佳

水利报1.jpg

淮河,在古代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为“四渎”。千百年来,淮河生生不息哺育着两岸人民,孕育了灿烂辉煌而独具特色的淮河文明,滋长出“万顷水田连郭秀,四时烟月映淮清”的诗画美景。淮河治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从《禹贡》中的“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到潘季驯“束水攻沙、蓄清刷黄”,再到孙中山《建国方略》“修浚淮河,为中国今日刻不容缓之问题”,治淮从未中断,但像新中国一样重视程度之高、投入力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取得成就之巨,前所未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淮河作为大江大河治理的重点,1950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淮河成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新中国治淮事业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经过近70年的持续治理,极大改变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落后水利面貌,创造了治水兴水的人间奇迹,书写了治水强国、兴水富民的不朽篇章。

——70年来,蓄泄兼筹、规划引领,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治水奇迹

作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在治淮初期就确立了“应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的治理淮河方针,明确了“统筹兼顾、标本兼施,统一领导、团结治水”的原则,始终坚持规划先行。1951年编制第一部治淮规划《关于治淮方略的初步报告》,至今已开展了五轮流域综合规划工作,还先后编制了一系列专业和专项规划,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流域规划体系。在规划引领下,从一穷二白起步,开拓进取、敢为人先,掀起了三大历史阶段的治淮高潮,建成了一大批标志性水利工程,取得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开创性成果。建成了气势雄伟的大别山水库群,创造了中国第一座连拱坝、第一座大头坝、第一座自行设计的重力拱坝等一系列首创性成果,在水库建设实践中诞生的“佛子岭大学”,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现代坝工英才成长的摇篮。在淮河干流和支流上建设了众多的行蓄洪区和滞洪区,为防御不同量级的洪水提供了有效手段。开挖了茨淮新河和怀洪新河、新汴河、淮沭河、梁济运河等大型人工河道,分洪、排涝、灌溉、航运,综合效益极为显著。建成了中国最大灌区——淠史杭灌区,为超过1000万亩的良田提供了灌溉水源。被誉为世纪工程的南水北调,一期工程建成运行以来,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越来越好,战略意义愈加凸显。

——70年来,防洪除涝减灾工程体系持续完善

南湾、佛子岭、石梁河、陡山等大型水库如明珠般散落在群山丘岗之中,拦洪削峰,蓄水利用;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如蛟龙横卧,在淮河中游立起一道百年安澜屏障;入海水道工程,给淮河800年无独立入海尾闾的历史画上了句号;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整治紊乱水系,开辟入海新路,沂沭洪水东调,泗运洪水南下,各有定槽,互不相扰,调度灵活,防控有效,堪称规划典范。2003年、2007年两次流域性大洪水,科学防控,“拦、分、蓄、泄、排”有序调度,实现了防洪理念的转变,洪涝灾害损失大幅度减少,社会安定程度明显提高。

——70年来,水资源配置和综合利用体系逐步建立

以淠史杭灌区为代表的库塘、河湖、机电井灌区星罗棋布,覆盖流域耕地面积70%以上。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沟通起四大流域,实现了“大空间均衡”,不仅为本流域,更为京津冀和雄安新区长远发展注入“动力之源”,成为当之无愧的大国重器。加之引江济淮、苏北引江、河湖闸坝,基本形成“四纵一横多点”水资源配置大格局。淮河流域以不足全国3%的水资源总量,承载了大约1/10的人口和耕地,生产了1/6的粮食,一半以上的小麦产自这片肥沃的土地。

——70年来,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保护在艰难曲折中奋力前行

民间流传的“五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农田灌溉,八十年代水质变坏,九十年代鱼虾绝代”,就是淮河水环境变迁的生动写照。淮河水污染防治被列为“九五”时期“三河三湖”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1995年国务院颁布《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流域性水污染防治法规,此后陆续开展了“零点行动”、淮河水体变清等重大防污治污行动。从“九五”规划开始,国务院连续5次批复实施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五年规划。通过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开展水污染联防等一系列措施,淮河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显著进展,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损害趋势初步得到遏制。2015年“水十条行动计划”要求在黄河、淮河开展生态流量(水位)试点,我们选择7条河流和3个湖泊,研究确定生态流量(水位)控制指标,并率先在沙颍河启动生态流量实时调度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流域水资源管理保护、维持河流生态安全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自2005年以来,淮河干流已连续14年未发生大范围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水质持续改善,从上世纪90年代Ⅴ及劣Ⅴ类水提升到常年保持在Ⅲ类水的水平。

——70年来,流域综合管理在探索中不断进步

从治淮初期的中央统管,到1958年后的四省分治,再到上世纪70年代恢复成立治淮委员会的“四统一”,新一轮流域综合规划又明确提出建立“流域综合管理体系”,流域管理走过一段不平凡的探索之路。我们不断深化对淮河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持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把各项水事活动纳入法治化轨道,初步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相互配套的水法规体系和流域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机制。涉水事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强化和提高,流域治理和开发行为逐步规范。随着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全面强化水利行业监管,我们更加注重统筹水的全过程治理与管理,更加注重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更加注重实现治淮高质量发展,行业监管网络逐步健全,监管力度由弱变强,监管效果实现了从有名到有实的重大转变。

70年栉风沐雨,70年披荆斩棘,治淮事业不断创造奇迹,为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当前,正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治淮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坚实的水安全保障以满足流域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治淮突出问题的窗口期。我们将继续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坚持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进一步完善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配置、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行业全面监管等水安全保障四大体系,统筹推进“安心淮河、清澈淮河、生态淮河、富庶淮河、共享淮河、智慧淮河”建设,奋力谱写新时代治淮事业发展新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原载于 中国水利报 2019年9月24日 3版)



访问量统计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淮河水利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承办:淮委治淮宣传中心  淮委水文局(信息中心)

淮委总机:0552-3092114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东海大道3055号  邮编:233001

网站投稿:hhsl@hrc.gov.cn;  13675695430@163.com(值班) 

皖ICP备2022008774号-1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326    网站标识码:  bm20030002

淮委官方微信
淮河水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