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淮河水利网!
淮委综合应用门户 邮箱登录 设置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水利报:淮河防汛的“美丽转身”——记淮河流域防汛抗旱40年
发布时间:  作者:张雪洁 吴旭 倪大银  来源:办公室、防办、规计处  责任编辑:张子悦

本站讯 1978年5月,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在《光明日报》刊发,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时至今日,40周年的风雨岁月,再次出发的中国,创造了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治淮人也搭乘着这辆高速发展的改革开放列车,凭借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创造了泽被流域人民的治淮奇迹。其中,淮河流域防汛抗旱效益尤其显著。

从洪灾肆虐到蛟龙俯首

淮河流域地处复杂的南北气候过渡带,历史上又有黄河长期夺淮,打乱了淮河原有的水系,使得淮河河湖相串,尾闾淤塞,流域洪、涝、旱等各类水患灾害频繁发生。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发展期,治淮也重新纳入按流域统一治理的轨道。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治淮,1991年以来,特别是2003年淮河大水后,国家全面加快治淮工作进度,淮河治理取得重大进展,19项骨干工程全面建成,进一步治淮取得重要进展,淮河流域初步形成了防洪除涝减灾体系。

目前,淮河流域已建成水库5700多座,总库容284亿立方米,其中梅山等大型水库38座,总库容201亿立方米,控制面积3.64万平方公里,占山丘区面积的1/3。在淮河干支流中游兴建了泥河洼、老王坡、蛟停湖等14处蓄滞洪区控制工程,可蓄滞洪水121.91亿立方米;在沿淮河干流建有姜唐湖、寿西湖、董峰湖等13个行洪区,可扩大分泄淮河河道20%~40%的洪水流量;在河湖沿岸建成河道堤防5万公里、主要堤防1.1万公里,其中淮北大堤、洪泽湖大堤、新沂河大堤和南四湖湖西大堤等一级堤防1716公里;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高邮湖等大型湖泊型水库工程,可蓄滞洪库容246亿立方米。

此外,淮河流域建成了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三河闸、刘家道口枢纽等一系列重要控制枢纽,其中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100年一遇设计库容85.6亿立方米。这些工程的先后兴建使淮河流域在上游水库充分拦蓄,中游行蓄洪区、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等防洪工程顺利启用的前提下,淮河干流上游接近10年一遇,中下游100年一遇;淮河主要支流现状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20年一遇;沂沭泗水系中下游现状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

40年来,淮河流域防洪非工程体系也取得了很大进展。流域内先后建成了淮河防汛通信系统、水文自动测报和实时雨水情信息传输系统、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防洪工程远程监控系统、异地会商系统和与国家防总联网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这些科技触角的延伸基本实现了气象、雨情、水情等实时信息的传输和共享,提高了防汛指挥的科学性,增强了防汛决策调度的实效性。

从损失惨重到百姓安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淮河流域先后发生了十余次重大的水旱灾害。纵观每次流域性大洪水,同样的统筹调度、同样的密切协作、同样的军民配合,但正是有了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治淮工程建设的持续投入,才使历次洪灾中的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都在大幅度减少。曾经军民上堤齐抢险的繁忙场景不见了,洪灾中随处可见的临时帐篷不见了,淮河流域的防汛工作更加沉着、有序、有效。

1991年淮河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全流域成灾面积达6024万亩,占1991年全流域实有耕地面积的33%,粮食损减约224亿公斤,受灾人口5423万人,死亡500多人。此外, 津浦、淮南、淮阜等铁路干线的部分地段受淹或浸泡,导致铁路交通几度中断,不少公路干线被淹,数千家工厂企业被洪水围困,以致停产或半停产。1991年洪水造成的全流域直接经济损失达340亿元,为当年全流域国民生产总值的20%。

2003年7月,淮河发生了1954年以来最大洪水。在国家防总的统一指挥下,淮河防总和沿淮各级党委政府及防汛指挥部门充分发挥防洪工程重要作用,军民奋力抗洪,取得了防汛抗洪决定性胜利。陆续完工的治淮骨干工程在抵御洪水时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入海水道的建成和提前启用,分泄洪泽湖洪水35.8亿立方米,有效降低洪泽湖水位,避免了滨湖圩区洪涝灾害的发生。据统计,2003年大水中淮河重要堤防无一溃决,水库无一垮坝,行蓄洪区70万群众转移无一伤亡。在严重程度超过1991年大水的情况下,2003年与1991年相比,受灾面积减少了1170万亩,房屋倒塌减少138万间,行蓄洪区启用减少4个,受影响人口大幅度减少,耕地受淹面积也减少了60万亩。

让我们再次把目光转移到2007年流域性大洪水上。洪水过程中,淮河防总和流域四省防指合理运用各类防洪工程,实现了对洪水的科学有效管理,使洪水始终处于可控状态。淮河水系18座大型水库共拦蓄暴雨径流近21亿立方米,其中新建成的燕山水库入库削减洪峰流量达到89%,使12万亩良田免遭淹没,4万人口避免转移,大大减轻了下游持续高水位造成的防洪压力。数据显示,尽管2007年淮河洪水比2003年大,但灾情小于2003年,淹没面积减少2/5,转移人数减少2/3,倒塌房屋减少4/5,农作物受灾面积减少1/2,直接经济总损失不到2003年的一半。

除了洪灾的防御,陆续建成的治淮工程在抵御干旱、跨水系调水方面也发挥了重大作用。2001年成功实践“引沂济淮”,2002年、2014年两次实施南四湖应急生态补水,有效缓解了洪泽湖地区和南四湖地区的旱情,为当地送去了极为宝贵的水源,有效改善了湖区的水生态环境。

从人定胜天到人水和谐

淮河流域跨省河流多,上下游、左右岸利害紧密相连,关系错综复杂,做好流域洪水的统一调度工作关系重大。大量的实践证明,淮河流域的防汛抗旱工作,必须进一步坚持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的原则。为了满足防汛工作需要,2003年6月,由豫、皖、苏、鲁四省人民政府和淮河水利委员会等组成的淮河防汛总指挥部宣告成立。这是我国第四个成立的流域性专业指挥部。淮河防总与流域各级防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调度的防控理念,统筹兼顾,实现了防汛工作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转变,进一步丰富了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的防洪新理念,先后战胜了2003年、2007年流域性大洪水,科学防御了2005年区域性洪水和2012年沂沭河洪水,积极应对了2009年、2011年和2013年流域严重的干旱灾害,成功实施了2014年南四湖生态应急调水,基本实现了对洪水的有效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损失。

淮河流域的防汛抗旱工作理念也在中央治水方针和水利部治水思路的指导下不断完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多年来,淮委和流域四省各级防指坚持防汛抗旱并举,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并坚持以农业抗旱为主向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全面主动抗旱转变,实现了从人定胜天到人水和谐的转变。

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提出,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为指导,淮委深入贯彻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正确处理防汛抗旱减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加注重灾前预防、综合减灾和减轻洪涝旱风灾害风险,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改革开放40年,既是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40年,也是治淮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开展的40年。如今,淮河流域从城市到乡村,从平原到山区,处处呈现出经济发展、人民安居的繁荣景象。昔日大雨大灾的场景不再,流淌在沃野平川的是一条安澜之河。淮委,作为治淮历史的见证者和治淮未来的书写者,将继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治水重要讲话精神和水利改革发展的总基调,进一步补齐防洪工程建设短板,强化行业监管,为淮河的安澜清澈、为流域的繁荣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原载于  2018年12月27日 中国水利报 四版)



访问量统计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淮河水利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承办:淮委治淮宣传中心  淮委水文局(信息中心)

淮委总机:0552-3092114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东海大道3055号  邮编:233001

网站投稿:hhsl@hrc.gov.cn;  13675695430@163.com(值班) 

皖ICP备2022008774号-1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326    网站标识码:  bm20030002

淮委官方微信
淮河水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