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淮河水利网!
淮委综合应用门户 邮箱登录 设置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水利》杂志|淮委:长淮奔流七十载 扬帆奋楫启新程
发布时间:  作者:治淮宣传中心  来源:《中国水利》杂志  责任编辑:杜雅坤

淮河是我国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历史上曾经水患深重,沿淮人民饱受灾害之苦。新中国成立后,淮河成为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治理淮河的经验总结好,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淮河治理方案”,回首治淮的每一次重大决策和取得的辉煌成就,都离不开党中央高瞻远瞩、运筹帷幄,都彰显了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今天的淮河,入江畅流、归海有道,流域山水城林融为一体,江河湖泉相得益彰,幸福淮河的美好愿景正逐渐变为现实!

70 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始终牢记流域机构的使命担当,坚决贯彻党中央、水利部决策部署,坚持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统筹协调、组织指导流域各省做好淮河保护治理工作,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

基本建成水旱灾害防御体系 构建安澜淮河屏障

70 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加快完善淮河流域防洪减灾工程体系,不断提升水旱灾害防御现代化调度指挥能力,牢牢守住水旱灾害风险防控底线。

共建成各类水库 6300 余座,堤防 6.3 万 km,各类水闸 2.2 万座,行蓄洪区 27 处,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通过工程联合运用,已具备抗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域性最大洪水的能力,防洪除涝标准大幅度提高,防洪减灾能力显著增强。依托科学的防洪理念,流域防汛抗旱管理体制机制及监测预报调度等非工程体系逐步完善,流域洪水预报精度大幅度提升,防洪工程整体效益得到最大程度发挥,成功防御了 1991 年、2003年、2007 年流域性大洪水和 2020 年流域性较大洪水。

2020 年 8 月 18 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淮河王家坝闸,强调 70 年来淮河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防洪体系越来越完善,防汛抗洪、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要把治理淮河的经验总结好,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淮河治理方案。

立足新发展阶段,淮河保护治理工作将继续强化科技引领,加快推进数字淮河、智慧流域建设,以“智能 +”打造信息化建设升级版,为防洪调度指挥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不断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和水平,努力实现流域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 助力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加快推进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与后续规划,大力推进江河湖库水系连通,进一步完善多源互补、安全可靠的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历经 70 多年建设,淮河流域内水库、塘坝、水闸工程和机井星罗棋布,随着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等工程陆续建成,引江济淮调水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淮河流域蓄、引、提、调工程组成的“四纵一横多点”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日臻完善,通过水资源的科学合理调配,有效保障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用水需求。

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大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全面加强水资源节约、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等各环节监管,推动淮河流域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转变。在需求侧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从源头上把好节水关;在供给侧加强科学配置和有效管理,基本实现流域跨省河流水量分配方案全覆盖,制定 7 条跨省河流水量调度方案;控制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完善全过程用水监管体系。积极开展淮河流域农村水利建设,努力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最后一公里”问题,流域内 180 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助力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提升水环境水生态保障能力 共绘人水和谐生态画卷

20 世纪 80 年代,由于过度开发,淮河多次发生严重的水污染事件,水环境水生态持续恶化。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污染源治理、实施污水集中处理、强化水功能区管理、限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开展水污染联防和水资源保护等一系列措施,入河排污量明显下降,河湖水质显著改善,淮河干流水质常年维持在Ⅲ类,有效保障了沿淮城镇用水安全。

聚焦管好“盛水的盆”和“盆里的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淮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河湖长制全面建立,设立各级河湖长约 25 万名,编织起一张坚实的河湖生态保护网。水生态建设卓有成效,淮河流域 14 个城市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32 个湿地型自然保护区先后建立,持续加大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力度,有效提升了桐柏山—大别山区、伏牛山区、沂蒙山区等流域上游地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生态保育功能。实施河湖生态流量监管考核,确定了淮河干流、南四湖等 7 河 2 湖生态流量指标,强化河湖保护治理。

长淮奔流,奋楫扬帆。淮委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水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和“十六字”治水思路,苦干实干、久久为功,奋力书写新阶段淮河保护治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访问量统计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淮河水利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承办:淮委治淮宣传中心  淮委水文局(信息中心)

淮委总机:0552-3092114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东海大道3055号  邮编:233001

网站投稿:hhsl@hrc.gov.cn;  13675695430@163.com(值班) 

皖ICP备2022008774号-1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326    网站标识码:  bm20030002

淮委官方微信
淮河水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