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自西向东流经河南、湖北、安徽、江苏4省,全长1000千米,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一直以来,淮河流域水旱灾害频发,防汛备汛工作备受关注。
“做好淮河流域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全力保障流域水安全责任重大、不容有失。要全面压紧压实防汛抗旱责任,持续提升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能力,重点抓好水利工程安全度汛,切实做好山洪灾害预警防范,突出做好抗旱供水保障工作,坚决守住水旱灾害防御底线。推动水域岸线空间管控规范有序,推动体制机制法治健全完善,打造‘幸福河湖淮河样板’,推动智慧河湖建设赋能增效,不断提升河湖保护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水平。”在4月14日召开的2023年淮河防总工作会议暨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全体会议上,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如是要求。
财政伸援手,“无闸行洪”成历史
站在宁洛(南京-洛阳)高速公路淮河大桥下游约1公里处,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简称淮委)建设局项目管理处副处长赵宏郎指着矗立在淮河岸边的花园湖进洪闸对记者表示:“新建的花园湖进洪闸及其配套工程最近通过了国家验收,结束了淮河干流无闸行洪的历史。”
过去,由于无闸控制,淮河行洪时需要爆破土坝,不仅危险性大、而且恢复难度高,同时还对行洪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失。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国务院将淮河干流蚌埠—浮山段行洪区调整和花园湖进湖闸建设工程确定为全国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总投资53.8亿元,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工程的目的是把方邱湖、临北段、香浮段三个行洪区调整为三个防洪保护区,花园湖行洪区调整为有闸控制的行洪区,通过河道疏浚、退建新堤、加固老堤等一系列工程措施,提高行洪区的启用标准,完善流域防洪体系。
“花园湖进洪闸工程是淮河干流蚌埠—浮山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花园湖调整为有闸控制的行洪区,涡河口以下河段在行洪区启用前的滩槽泄量达到10500立方米每秒,在行洪区充分运用后,设计泄洪能力可达到13000立方米每秒,结合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在淮干行洪区充分运用的条件下,使淮北大堤保护区以及蚌埠市的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赵宏郎对记者说。
作为该工程项目的管理方、安徽省凤阳县水务局水旱灾害防御中心主任蒋超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无闸行洪到有闸行洪,不仅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水利支撑。”他指着附近新落成在凤阳经济开发区的厂房及发电设施对记者说,正是由于防洪水利工程的完善,凤阳县委县政府抓住了这一机遇,建设了经济开发区,通过筑巢引凤,招引了不少高新企业。在这些企业的带动下,园区产值预计很快将达到800亿元,成为凤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高地、新标杆。
“忆往昔,淮河儿女颠沛流离,饱受水旱灾害之苦;看今朝,百姓安居乐业,人水和谐气象新!”蒋超伦用这段话表达了自己的内在感受。
水利工程建管并重,南四湖如沐春风
在苏鲁两省边界,历史上由于黄河多次决溢,带来大量泥沙,壅淤垫高了泗河河床,截断了南流入淮之路,被阻断的泗水与东部泰沂山区的来水汇聚成了许多分散的大小沼泽,由此形成了南四湖。
几十年来,随着电影《铁道游击队》热播,电影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家喻户晓。这部反映抗战题材的文化作品一度让南四湖微山湖的秀美风光享誉海内外。如今,随着南四湖水利工程相继建成和科学管护、精准调度,兴利除害保安澜的梦想终成现实。
4月下旬,记者随水利部防汛备汛采访组走进南四湖二级坝水利枢纽,映入眼帘的是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的“南四湖节制闸”6个镌刻在大闸主体建筑上的擘窠大字,苍劲有力。
淮委沂沭泗水利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郑胡根对记者说,南四湖由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微山湖四个彼此相连的湖泊组成,南北长125公里,东西宽6-25公里,周边长311公里,总库容60.22亿立方米,承接苏鲁豫皖四省八市35个县(区)53条河流来水,湖面面积1280平方公里,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南水北调东线重要的调蓄水库。
为了全面治理水患和充分拦蓄水资源,国家于1958年6月在昭阳湖腰最窄处动工兴建了二级坝水利枢纽工程,第一期工程之后又先后四次进行续建、改建工程。二级坝水利枢纽将南四湖分为上下两级湖,东起老运河西堤,西至顺堤河东堤,全长7360米,自东向西依次布列溢流坝、南水北调东线二级坝泵站、微山二线船闸、第一节制闸、第二节制闸、第三节制闸、微山船闸和第四节制闸,中间以土坝连接。水闸总宽2140米,总共312孔,一、二、三闸和溢流坝设计总泄量14520立方米每秒。近10年来,二级坝水利枢纽开闸泄洪172次,泄洪总量达280亿立方米。
多年来,二级坝水利枢纽孜孜不倦地蓄水灌溉济良田,防洪排涝助安澜,工业供水促经济,水陆交通齐发展,水产养殖富人民。特别是随着南水北调东线治污工程的持续推进,通过关闭淘汰落后产能,退鱼退池还湖等措施,南四湖上下级湖水质均稳定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确保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如今的南四湖,生态环境美如卷,好评不断。这里的巍巍大闸,成为微山湖区人民群力胜天的不朽丰碑。
“东调南下”,“水上干城”导沂整沭谱华章
在沂沭泗局骆马湖局嶂山闸管理局,负责电机设备运行维修的副站长吉广军按照工作流程,每天都会准时打开机电房门,依次检查机电设备的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维修养护。“这里,两个10KW双电源,再加上备用发电机组,共三重保险,确保防汛工程设施供电安全可靠!”指着封闭管理的发电机组,吉广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淮委沂沭泗局骆马湖水利管理局副局长欧朝晖对记者表示,骆马湖所在的宿迁地处楚汉文化、南北文化交界之处,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水文化遗产独特而丰富。锁沂泗、襟徐淮,说的就是有着“水上干城”、“沂泗锁钥”之称的嶂山闸。
嶂山闸位于宿迁市宿豫区嶂山村,横卧于新沂河入口处,纵贯南北,如长城,似雄关,宏伟壮观。其上游为骆马湖,下接新沂河,共36孔,总宽428.97米,设计流量8000立方米每秒,校核流量10000立方米每秒,是沂沭泗洪水经骆马湖南下入海的主要泄洪口门。
嶂山闸于1959年10月开工建设,1961年4月竣工,建闸工程总投资1430万元。
“嶂山闸的兴建是沂沭泗流域开天辟地的大事,是导沂整沭的华丽续篇。”欧朝晖结合建闸历史对记者介绍说,1958年初,按照国家批复江苏省水利厅提出的“骆马湖一湖蓄水,腾出黄墩湖种植农作物”的计划,骆马湖遂由临时滞洪水库改为常年蓄水水库。常年蓄水后,形成灌溉、泄洪控制运用两难境地。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须新建嶂山闸,完善骆马湖配套工程。这是扩大骆马湖排洪口门,承泄沂沭泗洪水的一项重要防洪保安工程。
1959年10月,嶂山闸开始兴建,江苏省成立淮阴专区嶂山闸工程建设管理机构。嶂山闸建成后确保了新沂河大堤的行洪安全,避免黄墩湖地区再因滞洪而带来重大损失。而且,随着沂、沭、泗流域上中游地区的不断治理,“东调南下”工程逐步实施,嶂山闸对沂、沭、泗流域下游地区的防洪保安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0年,在中央财政1.13亿元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嶂山闸完成除险加固,从此面貌焕然一新。
淮委嶂山闸管理局局长苏轶用一组数字告诉记者:近5年来,嶂山闸累计执行调度指令113次,下泄洪水175.45亿立方米,精准调度,无一失误。尤其面对2021年近百亿立方米的泄流下泄水量,全局职工连续奋战73个行洪昼夜,再一次战胜了历史性大洪水。嶂山闸成为人民群众放心的“沂泗锁钥”,实至名归!
载风载雨,70余年治淮成就举世瞩目
淮委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淮河治理的新纪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治水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2020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淮河视察,强调要把治理淮河的经验总结好,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淮河治理方案,为治淮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一时期,淮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3·14”重要讲话精神,强化流域治理管理,流域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显著增强,水资源利用方式不断优化,水资源保障水平大幅提高,河湖面貌焕然一新,新阶段淮河保护治理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有力有效。成功防御淮河2016年、2017年超警洪水,战胜了2019年沂沭河洪水、2020年淮河流域性较大洪水和沂沭河1960年以来最大洪水、2021年沙颍河区域性洪水、2022年春汛洪水及汛期沂沭泗河持续来水;有效防范“温比亚”、“利奇马”、“烟花”等强台风影响,最大限度减轻了洪涝灾害损失。2020年淮河洪水中启用8个行蓄洪区,转移疏散5000余人,与1991年转移人口超百万相比,减少了99.5%,社会安定程度明显提高。强化抗旱水源统一管理和科学调度,成功实施南四湖生态应急调水,积极应对2019年流域阶段性局地特大旱情,2022年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引沂济淮”近15亿立方米,有效保障城乡供水无虞和粮食丰收,向党和人民群众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成效显著。深度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国家战略,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协同发展。认真履行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运行、监管职责,扎实开展东线二期工程规划及可研报告编制等前期工作,全面建成中线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和东线重要省际工程,有效保障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以来连续9个年度水资源调度工作,累计调水超56亿立方米,惠及6000万人。加快行蓄洪区及淮干滩区居民迁建,逐步将不安全人口搬迁至安全区域,近40万行蓄洪区和滩区群众迁入新居,远离洪水威胁。流域内180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5000多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显著提升,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水利基础。
——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完善。以国家172项、150项、55项重大水利工程和进一步治淮38项工程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和河湖生态保护治理体系。目前,进一步治淮38项工程已开工36项,上游出山店水库、前坪水库竣工验收,中游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加快推进,下游入江水道整治、洪泽湖大堤除险加固、分淮入沂整治等工程建成,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将历史性地解决淮河下游泄洪不畅问题。引江济淮一期工程实现试通水通航,先期已累计向亳州应急供水超1亿立方米,推动皖北百姓实现从“饮水难”到“饮水甜”的跨越。同时,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中小河流治理等持续推进,流域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完善,流域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河湖生态保护治理深入推进。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淮河保护治理始终。率先建立全流域河湖长制体系,建立流域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等机制,流域12万个河湖问题得到清理整治,联合流域五省建设了43个流域级幸福河湖和1400余个省、市级幸福河湖。淮河干流和南水北调东线一期输水干线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以上。2021年江苏省河长制实践作为治国理政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向世界发布。持续开展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动态监测,流域水土保持率达到90%以上,流域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坚持节水优先,强化区域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水利部部署淮委开展的15条跨省河湖水量分配已完成14条,推动沂河、沭河、沙颍河等6条河流水资源统一调度,核查登记流域内171万个取水口、11.4万个取水项目,全面完成流域135个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实施淮委批复的首例跨行业水权交易方案。2021年流域(包含山东半岛)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2年分别下降54%和47%,近十年流域用水总量基本保持平稳,以占全国3.3%的淡水资源养育了全国近15%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3%以上的经济总量。
——数字孪生淮河建设成果丰硕。开展数字孪生流域和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先行先试,建成高标准的流域三级数据底板,基本建成覆盖流域防洪重点区域的洪水预报调度一体化系统,数字孪生淮河建设先行先试工作荣获水利部“双优”表彰。积极探索“基建+数字孪生”模式,全面启动数字孪生淮干蚌浮段和数字孪生沂沭河上游堤防加固工程建设,集成整合淮河、涡河、沂河等重要河流水资源调度模型,实现17条跨省重点河湖主要控制断面生态流量预警功能。自主研发了暴雨动态时空移植模拟功能,在地图上实现了任意暴雨场景、任意会商情景下的洪水预演。开发自动预报功能,实现了2小时自动更新、全天候实时滚动预报,淮干出山店至正阳关354公里河段3天洪水过程预报仅需1分多钟,洪水预报精度进一步提高。
多措并举,全面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淮委锚定“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和确保城乡供水安全目标,强化“四预”措施,全力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各项工作。
一是压紧压实防御责任。在及时调整水旱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的基础上,3月1日召开淮委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会议,印发《淮委2023年水旱灾害防御重点工作清单》,切实压实责任、抓实抓细防御工作。淮河防总及时调整淮河防总机构组成人员,4月14日召开淮河防总工作会议,分析研判流域汛情旱情形势,安排部署重点工作。
二是突出抓好“四预”措施。不断完善淮委水情气象信息系统,有序推进数字孪生淮河(干流出山店水库—王家坝河段)和数字孪生南四湖二级坝建设先行先试工作,全面推进数字孪生淮河蚌浮段和沂沭河上中游堤防加固工程建设工作,加快推进淮干王临段、洪汝河治理等在建工程数字孪生建设前期工作,不断提升极端强降雨预测预报和洪水调度智能化水平。汛前,淮委将联合河南、安徽、江苏3省开展淮河防洪“四预”演练,进一步提升淮河洪水调度水平和实战能力,目前演练正抓紧组织筹备,拟于5月初择机开展。
三是抓好防汛备汛准备。加快直管水毁工程修复,已完成2022年直管工程水毁修复任务,正加快推进2023年直管工程水毁设施项目修复,确保汛前恢复防洪功能。持续开展流域重点河湖片妨碍河道行洪问题核查,完成91处妨碍河道行洪问题复核,督促有关地方制定方案,切实推进问题整改。组织开展水库溢洪道、河道堤防、在建水利工程等重点环节部位汛前检查,当前,安徽、江苏、山东3省及淮委直管工程现场自查工作已基本完成。
四是夯实防御基础工作。扎实开展预案修编,组织修订印发《淮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淮河流域水情旱情预警发布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流域防汛抗旱应急响应工作流程、流域水情预警发布工作;修订完善淮河流域河道、大型水库调度运用计划。加强蓄滞洪区居民财产登记核查,做好工程调度运用准备。更新完善2023年度淮委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组、专家组名单,调整充实淮委水旱灾害防御抢险专家库,全力做好技术支撑准备。
直属单位网站
流域厅局
水利站点
政府网站
淮河水利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承办:淮委治淮宣传中心 淮委水文局(信息中心)
淮委总机:0552-3092114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东海大道3055号 邮编:233001
网站投稿:hhsl@hrc.gov.cn; 13675695430@163.com(值班)
皖ICP备2022008774号-1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326 网站标识码: bm2003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