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淮河水利网!
淮委综合应用门户 邮箱登录 设置首页 加入收藏
治淮精神阐释 | 牢记殷切嘱托 传承治淮精神 奋力谱写新阶段淮河保护治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发布时间:  作者:郑朝纲  来源:办公室  责任编辑:杜雅坤

2020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淮河,视察治淮工程,查看淮河水情,详细了解淮河治理历史和淮河流域防汛抗洪工作,对人水和谐、行蓄洪区建设管理、现代化防洪救灾体系建设等作出重要指示,在治淮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淮河重要指示精神,明确了新阶段淮河保护治理的目标与重点任务,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极强的历史意义、战略意义和实践意义。淮委牢记殷切嘱托,勇担时代使命,在深学细悟中汲取奋进力量,不断完善流域水利工程体系,持续提升流域治理管理现代化能力,全力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牢牢扛起防汛抗旱天职,科学谋划新阶段淮河治理方案,加快推进数字孪生淮河建设,着力改善流域河湖生态环境,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淮河重要指示精神落地生根。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中国治淮70年的重要节点和历史方位,作出了“要把治理淮河的经验总结好”的重要指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淮委系统梳理了党领导下人民治淮取得的成效,全面总结治淮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凝练形成了“人民至上、系统治理、求实创新、团结奉献、艰苦奋斗”的治淮精神,凝聚起行稳致远的强大精神动力。治淮精神源于一代代治淮人波澜壮阔的治水实践,发扬光大了流域人民治水兴水过程中诞生的淠史杭精神、焦裕禄精神、王家坝精神,植根于独具特色的淮河文化,继承了革命年代诞生的大别山精神、沂蒙精神,与红旗渠精神、抗洪精神同声相应,是治淮人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标尺。推动新阶段淮河保护治理高质量发展,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进一步总结好治淮经验,传承好治淮精神,推动新阶段淮河保护治理再上新台阶。

一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这一根本宗旨。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领导下的淮河保护治理,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着眼于把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忧、水患、水难、水盼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了治淮工作始终不偏航、不离航。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主席64天连续4次对淮河治理作出批示,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在抗美援朝战争已经打响,国家百废待兴、经济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党中央毅然决定举全国之力治理淮河,仅治淮第一年就投入约10亿斤粮食的经费。第一次大规模治淮累计投资13.3亿元,占同期全国水利基建总投资的29%。始终坚持一切依靠人民。在一切为了人民的感召下,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热情得到了极大激发。几百万名民工、上万名专家技工、几千名医务工作者从全国各地奔赴治淮前线,不畏生死、甘于奉献,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干劲参与到治淮工程建设中,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转化为治理淮河的生动实践和实际成效。仅1951年度,豫皖苏三省就动员民工220万人、做工8000万个工日。始终坚持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经过70多年全面持续治理,淮河流域基本建成了比较完善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和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程体系,发挥了巨大的防洪、供水、灌溉、航运、生态等综合效益,有效保障了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治淮工作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紧紧围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完善水工程体系,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水生态保护,形成了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惠及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流域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只要我们党始终为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就能无往而不胜。只要党把人民凝聚起来,紧紧依靠人民,我们就能经受住前进道路上的各种严峻考验,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推动新阶段淮河保护治理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流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发展目标,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在发展中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问题,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是必须坚持系统治理这一重要原则。党领导下的淮河治理,始终坚持系统观念、系统措施、系统思维。在治淮方针确定方面,1950年10月14日政务院颁布的《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从指导原则和基本方向上回答了治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重大问题,准确表达了治水的自然辩证法,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综合性和长期性。在工程体系构建方面,始终坚持上游兴建水库拦蓄洪水,中游利用湖泊洼地建设行蓄洪区滞蓄洪水、整治河道畅流洪水,下游扩大入江入海能力下泄洪水;沂沭泗地区统筹“上拦、中蓄、下排”,科学谋划沂沭泗洪水东调南下工程,是系统管理、调度水利工程的典范。在流域治理管理方面,始终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构建了较为完善的防洪工程体系和水资源配置体系;全面推进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采取“拦、泄、蓄、分、行、排”等综合措施,成功应对了2003年、2007年等8次大洪水,战胜了2009年等9次严重旱情。党的十八大以来,治淮工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引,在空间上统筹谋划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在对象上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在治理措施上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在河湖管理上统筹保护和利用,整体性提升了水利治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改善了流域水环境质量和水生态品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淮河时指出,淮河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推动新阶段淮河保护治理高质量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系统思维,始终坚持“蓄泄兼筹”方针,统筹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努力实现全要素治理、全流域治理、全过程治理,把系统观念贯穿到淮河保护治理的全过程各方面。

三是必须坚持求实创新这一关键所在。党领导下的淮河治理,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立足淮河流域特殊的自然禀赋、针对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先后编制五轮流域综合规划,并不断调整、不断完善、不断丰富,顺应了自然规律,适应了发展需要,为各个历史时期流域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科学规划的引领下,先后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三次大规模治淮高潮:针对1950年淮河发生严重水灾造成的损失,掀起了以“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伟大号召为标志的第一次大规模治淮,初步扭转了淮河流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落后面貌;针对1991年淮河发生严重洪涝灾害所暴露出的问题,掀起了以治淮19项骨干工程为主要建设内容的第二次大规模治淮高潮,构建了流域防洪体系框架;根据治淮19项骨干工程基本建成后流域治理面临的行蓄洪区使用频繁、下游洪水出路规模不足、涝灾严重等问题,掀起了以进一步治理淮河38项工程为主要建设内容的第三次大规模治淮高潮,进一步完善了流域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始终坚持技术、管理创新,佛子岭水库建设过程中,参建人员克服坝基地质复杂等条件,创办了被誉为“佛子岭大学”的佛子岭水库技术学习班,坚持边建设边学习、边设计边施工,独立完成了连拱坝的全套设计,并突破了抗震计算、连拱坝的应力分析、分期导流方案以及高压泄水管道和闸门设计等难题,推动了我国坝工事业的创新发展,标志着我国现代化水利水电工程的诞生。此外,还先后组织开展了淮河与洪泽湖关系研究、淮河干流河道特性和整治方向研究、水环境安全重大对策研究等一批事关治淮事业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在治淮工程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注重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有效解决了软基处理、混凝土防裂等大量技术难题,保证了工程质量和进度。治淮工程建设在求实创新的基础上创造了一项又一项享誉海内外的治水奇迹,率先施行投资包干、公开招标、项目法人责任制,创建和推广专业化建设管理机构,编写了水闸施工规范、堤防施工规范、质量检测技术规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施工安全管理导则等一系列全国性的技术规范。治淮理念随着时代进步不断更新迭代,水利工程方面,实现了建设为主到建管并重的转变;水灾害防御方面,不断深化尊重自然规律,主动给洪水以出路,实现了从被动抢防到控制洪水、再到洪水管理的转变;水环境保护方面,针对20世纪80年代流域河湖萎缩持续加剧、河流自净能力降低、生态系统严重失衡的问题,及时调整工作重心,陆续开展“零点行动”、淮河水体变清等重大防污治污行动,持续开展水污染联防,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河湖管控、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走出了一条人水和谐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治淮工作立足水利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实际,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持续强化法治机制体制,加快推进数字孪生淮河建设,不断完善治理管理体系,在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全覆盖监测、生态流量调度、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推行河湖长制、数字孪生淮河建设等多个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发挥了典型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走求实扎实的创新路子。推动新阶段淮河保护治理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大局,立足淮河流域实际,研判历史发展方位,分析发展客观要求,综合深入判断作出的战略选择,充分发挥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激发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活力,为水利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供源源不断的牵引力和驱动力。

四是必须坚持团结奉献这一重要保障。淮河治理是党领导下治理大江大河的伟大开端和光辉典范,党中央统揽全局、统筹各方,团结凝聚各方力量,加强全国集中统筹,开启了新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先河,对我国大江大河的统一治理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和深刻启示。淮河流域跨省河道多,水事矛盾复杂。淮河治理是一个有机整体,上下游互为一体,左右岸唇齿相依。70多年来,治淮始终坚持兴利与除害相统筹,推动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调发展,形成了团结治河、合力兴水的生动局面,实现了全流域综合效益和整体效益最大化。流域各省充分发扬团结治水的优良传统,顾全大局、精诚合作,各有关部门和衷共济、互谅互让,凝聚了强大合力。始终坚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治淮实施的第一年,全国直接和间接参与治淮的产业工人达40余万人(不含沿淮三省),涵盖了机械、建筑、五金、电气等多个领域。全国各地的知识分子积极参加,华东、中南地区十八所大学一千多名学生和部分教授迅速投入到治淮工地。原准备奔赴抗美援朝的步兵90师和98师集体转业,改编为水利工程1师和水利工程2师,直接担负起佛子岭水库、薄山和南湾水库的建设攻坚任务。始终坚持一方有事,全域动员。1950年8月,毛泽东主席作出关于淮河救灾工作的第三次批示,“导淮必苏皖豫三省同时动手,三省党委的工作计划,均须以此为中心”,开启了团结治水的新局面。周恩来总理在阐述治淮若干组织原则时,明确其中一条就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淠史杭灌区兴建14年间,流域各省积极参与,以日正常上工50万人、日最高上工80万人的艰难奋战,完成了近6亿立方米的土方工程,建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最大的灌区,被称为“新中国水利史上的奇迹”。始终坚持维护全局,兼顾局部。在兴修佛子岭、梅山、磨子潭、响洪甸水库,几十万群众抛家舍业、迁徙他乡。在防汛抗洪过程中,行蓄洪区人民群众作出了巨大牺牲。1953年以来,淮河流域现状24处蓄滞洪区中有22处多次启用,共启用238次。其中,老王坡滞洪区25年共启用46次,王家坝13年16次开闸蓄洪,为削减淮河洪峰,确保两淮能源基地、京九和京沪交通大动脉及沿淮大中城市的防洪安全立下汗马功劳。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委和流域各省持续强化流域区域协同、部门联动,全面推进进一步治淮38项工程建设,协同加快建设国家水网,推动建立了流域层面河湖长制工作协作机制,强化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推动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落地见效,协调解决流域河湖保护治理重大问题,有效防御流域性较大洪涝灾害,共建共享共用数字孪生淮河,团结治水兴水的传统在新时代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才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才是最有力的奋斗。推动新阶段淮河保护治理高质量发展,必须树牢大局观、整体观和“一盘棋”思想,科学布局水利工程体系,充分发挥水利工程防洪、供水、生态、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探索建立各方参与、民主协商、共同决策、分工负责的流域议事协调机制和高效执行机制,协调好流域和区域关系,形成团结治水合力,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五是必须坚持艰苦奋斗这一昂扬风貌。新中国成立前,淮河水患呈不断加重趋势,流域水利工程千疮百孔、破烂不堪,流域经济社会处于崩溃边缘。一代代治淮人坚持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谱写了战天斗地的淮河之歌。始终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治淮从一穷二白起步,克服了财力、物力、技术、经验严重缺乏等重重困难。苏北灌溉总渠组织8万名干部、动员逾百万名民工,借助锹、条筐、独轮车等最简陋的工具,以手挖、肩挑、车推等方式与冰冻、淤泥、砂礓等进行顽强斗争,用83个晴天完成了7260万立方米的土方任务,被称为“铁锹挖出的超级工程”。始终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沿淮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火热的淮河治理中,在工地上出现了“父子齐上阵,兄弟争报名,妇女不示弱,夫妻共出征”的动人景象。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开展立功竞赛运动,掀起竞赛热潮,提高治淮劳动效率。据统计,1951—1955年间,共评选各类劳动模范10万余人,涵盖了农民、工人、医生等多个职业,涌现出了谢洪友、甘彩华等一大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典型,极大地提升了治淮的社会影响。始终坚持廉洁奉公。各级干部与人民群众艰苦与共,以做人民的公仆为无上光荣,以高尚的品德和操守践行了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誓言。三河闸兴建于抗美援朝艰难之时,工程投资2618.1万元,工程参建人数多、范围广、条件艰苦。在经济贫困、物质匮乏的时代,没有发生一起贪污钱粮、挪用物资的事件。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治淮工作者挺膺担当、砥砺前行,加快推进入海水道二期、引江济淮等重大治淮工程建设,全部解决了流域内180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常态化规范化清理河湖“四乱”问题12万个,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治水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淮河时强调,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推动新阶段淮河保护治理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道阻且长,迫切需要深化对淮河规律的认识,大力弘扬敢于斗争的精神,坚定自信、坚守底线,坚决驯服“灰犀牛”,全面防范“黑天鹅”,在愈进愈难、愈进愈险中愈挫愈奋、愈战愈勇,闯出发展新路,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新时代浩荡前行,我们将继续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淮河时指明的发展方向,牢记嘱托、积极作为,弘扬好治淮精神,肩负好历史使命,担当好“淮河代言人”,推动淮河保护治理向形态更高级、基础更牢固、保障更有力、功能更优化演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淮河力量。



访问量统计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淮河水利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承办:淮委治淮宣传中心  淮委水文局(信息中心)

淮委总机:0552-3092114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东海大道3055号  邮编:233001

网站投稿:hhsl@hrc.gov.cn;  13675695430@163.com(值班) 

皖ICP备2022008774号-1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326    网站标识码:  bm20030002

淮委官方微信
淮河水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