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淮河水利网!
淮委综合应用门户 设置首页 加入收藏
杨锋:锚定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目标 为保障国家水安全贡献淮河力量 ——写在2025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之际
发布时间:  作者:杨锋  来源:淮河水利委员会  责任编辑:姚倩

锚定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目标

为保障国家水安全贡献淮河力量

——写在2025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之际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杨锋


2025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三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三十八届“中国水周”。今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Glacier Preservation(冰川保护)”,“中国水周”的活动主题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

水是生存之本、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从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治水事业,就治水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多年来,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淮委”)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为引领,在水利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全力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不断夯实强化流域治理管理基础,淮河流域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强基惠民,全力推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完成淮河流域防洪规划修编,形成了“1(规划报告)+15(专题成果)+1(数字信息平台)”成果体系,谋定了到2035年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的防洪减灾体系建设蓝图。编制印发淮河流域水网建设规划、数字孪生淮河总体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成果,流域水利规划体系不断完善。进一步治淮38项工程已开工36项(其中16项通过竣工验收),累计完成投资逾1225亿元。其中,出山店水库、淮干蚌浮段花园湖进洪闸等一批精品工程荣获鲁班奖、大禹工程奖等奖项,洪汝河治理等工程基本完成,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顺利截流,淮干浮山以下段、淮干峡涡段等重大工程前期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引江济淮一期工程、江巷水库、庄里水库等先后建成,引江济淮二期工程以及官路、双堠水库等加快建设。河南前坪水库灌区、安徽怀洪新河灌区等新建大型灌区工程开工建设,61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实施完成,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250万亩,初步形成“四纵一横多点”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体系。日益完善的防洪工程体系和持续优化的水资源配置格局为保障流域水安全提供了先决条件。

——科学调度,打赢水旱灾害防御硬仗。锚定“四不”目标,强化“四预”措施,贯通“四情”防御,绷紧“四个链条”,依托日益完善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通过科学精细调度,成功战胜2020年淮河流域性较大洪水、沂沭泗河水系1960年以来最大洪水、2021年沙颍河区域性洪水及历次超警洪水,有力应对“杜苏芮”等强台风影响。精准施策做好抗旱工作,2014年科学实施南四湖应急生态补水,2022年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引沂济淮”近15亿立方米,2023年积极调度南四湖水资源9951万立方米支持山东抗旱,2024年有效防范旱涝急转严峻态势,科学调度沭水东调,解决山东日照供水危机。一系列有力有效的应对举措最大限度减轻了水旱灾害损失,守牢了淮河流域的水安全底线和民生福祉。

——从精从细,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强化流域用水总量控制,流域各省建立起覆盖省、市、县三级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淮河流域15条重要跨省河湖初始水权分配工作全面完成。摸清流域171万处取水工程现状,实现3万个规模以上取水口在线监测全覆盖。做好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水量调度监管,自2013年通水以来累计跨省调水超80亿立方米,助力京杭大运河连续3年全线水流贯通。推动制定发布用水定额超4000个,建成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区)250个,建成率达85%。通过对水资源的精打细算与严管严控,淮河流域供水结构不断优化,用水效率明显提升,为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水资源保障。

——擦亮底色,推动河湖生命复苏蝶变。推动跨区域跨行业协同治理,先后建立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省级水土流失联防联控联治等机制。推动河湖清违整治取得重大成效,流域内约12万个河湖问题得到清理整治。制定首个流域幸福河湖建设成效评估指标体系,推动建成70余个淮河流域幸福河湖和1500余个省市级幸福河湖。深入推进母亲河复苏行动,实现9条母亲河160公里河段全线贯通。流域河湖生态流量目标体系基本建成,跨省重点河流和省内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满足程度均达到90%以上。持续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估,淮河干流和南水北调东线一期输水干线水质常年维持在Ⅲ类及以上。编制黄淮地区重点区域地下水超采治理与保护方案,完成淮河区81个地下水超采区划定。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呈现“双下降”态势,伏牛山区、桐柏和大别山区、沂蒙山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六成以上。持续改善的流域生态面貌,切实增强了流域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数字赋能,打造淮河保护治理智慧“大脑”。将数字孪生淮河建设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抓手,先后印发数字孪生淮河总体规划、“十四五”数字孪生淮河建设方案和数字孪生淮河成果共享融合指导意见,全面完成数字孪生淮河(干流出山店水库~王家坝河段)和数字孪生南四湖二级坝建设先行先试工作。基本完成淮干蚌浮段、沂河沭河上游堤防加固等数字孪生建设,初步建成防洪、水资源管理与调配、智慧河湖、水利综合监管等“2+N”数字孪生业务智能应用,数字孪生沂沭泗系统全面上线运行。加快构建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防洪“四预”系统已投入实战化应用,为淮河防汛插上“智慧之翼”。

奋斗书写篇章,拼搏引领未来。新征程上,淮委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引,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底线思维,坚持预防为主,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创新发展,不断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能力,全力以赴推动淮河保护治理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快完善水旱灾害防御“三大体系”。加快实施淮河干流行洪区调整和建设,持续推进淮河行蓄洪区及滩区居民迁建,加快建设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实施昭平台等大型水库扩容,加快推进龙山枢纽扩容、淮河中游河道整治、三河越闸及入江水道中下段扩大、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提标等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构建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加强防洪工情险情灾情监测,强化“四预”应用。推进洪水风险图、洪水风险区划的编制修订及成果应用,强化洪水风险管理,健全和完善超标准洪水应对策略。全面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筑牢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和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

二是全面推进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建设。推进南水北调东线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引江济淮二期等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构建国家水网淮河流域主骨架和大动脉。积极推进联网补网强链,统筹推进区域性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完善重要结点调控网,加快推进张湾等大型水库和临淮岗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工程前期工作和工程建设,研究实施水库清淤扩容等。通过加强灌区和供水工程建设,完善国家水网(淮河流域)“最后一公里”。

三是大力推进河湖生态环境复苏。以淮河干流、大运河等为重点,持续加强河湖库“清四乱”。推进流域内重要湖泊及蓄滞洪区综合治理。推进母亲河复苏行动,修复断流萎缩河湖。持续开展流域幸福河湖建设,积极探索建立河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水流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完善河湖生态流量(水位)监测体系,推进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实施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优化水土保持格局,提高水土保持监测能力。

四是持续推进数字孪生淮河建设。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要求,统筹推进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和数字孪生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基建+数字孪生”模式,推进数字孪生淮河建设,健全和完善数字孪生淮河体系。推进流域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网和安全监测设施等建设,逐步完善流域“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持续建设和更新完善流域三级数据底板,提升数据汇聚、治理、挖掘、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完善流域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与调配“四预”应用,加快构建业务应用体系。加强流域内数据资源集成和深度融合,实现共建、共管、共享、共用。

五是不断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推动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有效落实,全面确定流域区域可用水量,严格用水总量和强度目标管控,严格实行计划用水监督管理。强化用水定额管理,高质量建设节水型社会,推动实现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扩大非常规水源利用比例。完善取水许可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强化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开展地下水超采区动态评估,完善地下水监测站网,开展地下水储备有关工作。完善流域、区域层面水权交易平台建设,进一步健全水权交易制度体系。

六是进一步强化体制机制法治管理。加快完善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流域水利规划体系,建立健全流域水利规划实施评估机制,进一步增强流域规划的统领性、权威性和管控性。进一步强化河湖长制,充分发挥流域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流域+省河长办”、大运河管理保护“流域管理机构+省级河长办”等机制作用。健全跨部门联合、与刑事司法衔接等机制,推动流域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有效发挥作用。充分发挥淮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平台作用,统筹防洪、供水、水生态等多目标,建立健全调度工作机制,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精准调度。健全水资源调度全流域统筹机制,建立水资源调度管理协商和信息共享等机制,实现全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

团结汇聚力量,勇毅开拓新程。我们将牢牢把握“淮河代言人”和强化流域治理管理主力军的职责定位,锚定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的目标,务实奋进、砥砺担当,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淮河力量!



访问量统计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淮河水利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承办:淮委治淮宣传中心  淮委水文局(信息中心)

淮委总机:0552-3092114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东海大道3055号  邮编:233001

网站投稿:hhsl@hrc.gov.cn;  13675695430@163.com(值班) 

皖ICP备2022008774号-1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326    网站标识码:  bm20030002

淮委官方微信
淮河水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