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淮河水利网!
淮委综合应用门户 邮箱登录 设置首页 加入收藏
陆前进:心有阔澜 激流勇进——讲述治淮人的70余载奋进征程
发布时间:2022-10-14 11:20:50  作者:陆前进  来源:沂沭泗水利管理局  责任编辑:王佳

淮水汤汤,千里浩荡。淮河曾因水害频发,一度被沿岸百姓称为“坏河”。从大禹治水,到钱王射潮,千百年来历朝历代的与水之争中,淮河被称作是“最难治理的河流”。

1950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举、百业待兴,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1951年,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为新中国治淮拉开了帷幕。七十余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淮河治理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淮河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夙愿正在变成现实,这其中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治淮人的拼搏和努力。从“约束洪水”、“控制洪水”,到改革开放之后的“管理洪水”,再到新时期谋求“人水和谐共生”,在战胜灾难、再造山河的过程中,锻造了一代代治淮儿女心有阔澜、激流勇进,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上升为国家战略,淮河治理打开新的篇章。新一代治淮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蓄泄兼筹”方针指引下,坚持不懈、开拓进取,进行了全面、系统、持续的保护治理工作,淮河流域基本建成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安全支撑与保障。

坚守初心,恪守忠诚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党性坚强是基本条件,政治过硬是第一要求。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治淮工作,毛主席两个月内曾4次对淮河治理作出重要批示;党的几代最高领导人都曾亲临淮河视察,对淮河治理作出重要指示;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视察淮河流域王家坝闸和江都水利枢纽工程,详细了解淮河治理历史、流域防汛抗洪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建设等情况,对治淮成就给予充分肯定,对行蓄洪区调整建设、现代化防洪救灾体系建设、确保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成为“四个生命线”等作出重要指示,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新阶段淮河保护治理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治淮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国务院先后12次召开治淮工作会议,编制五轮流域综合规划,多次掀起大规模治淮高潮。

70余年来,淮河治理一直在党的领导下奋力前行。一代代治淮人的艰苦奋斗,来自他们“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来自他们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找到符合国情水情河情的正确道路;只有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恪守政治忠诚,才能在治淮道路上创造新的辉煌。

兢兢业业,勤恳奉献

奉献是共产党人的永恒使命,更是治淮人高举高扬的精神旗帜。奉献是治淮人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不计名利,努力贡献,是对治淮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而产生的不吝付出、不求回报,自觉肩负起治淮人的历史使命。淮河治理工作很多时候表现为日日夜夜、平平淡淡,殊不知默默无闻、勤勤恳恳更是一种伟大的奉献。

1950年,为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家住淮河边的共产党员李秀英带领26个姐妹组成“女子民兵突击队”,一根扁担两只筐走上治淮工地。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好坝,李秀英一天挑断了四条扁担,多次累倒在工地上。因为在治淮工作中的巨大贡献,李秀英两次被评为特级治淮劳模,作为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参加了1951年的全国政协会议,并且成为《一定要把淮河治理好》这部纪录片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如今每到汛期,95岁高龄的李秀英老人看电视的时候最关注的依然是淮河王家坝的消息。她说:“无论在哪个时期,哪个岗位,我们党员都要做好模范、当好表率。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能为国家出点力、能为社会做点什么,那是我们的职责和荣幸”。

南四湖局蔺家坝局的河道修防工李辉,扎根基层,默默奉献36年,坚守住日常检查、维修养护、工程观测、险情排查、制止违章等岗位,并坚持义务授课十余年,累计培训300余人次,培养了技师7名和一大批操作技术过硬的特有工种技能人才,主持研发了“钢丝绳悬空养护机”、“钢丝绳清污涂油机”、“一种多功能电动绿篱机”等多项专利,他在南四湖湖西大堤上布控的观测设施因及时发现堤防塌坡,为单位挽回经济损失800余万元。他先后荣获最美治淮人、全国水利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等称号,享受2020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21年被水利部聘任为全国水利行业首席技师,同年被认定为部属单位高层次人才。

治淮工作听起来惊心动魄,干起来昼夜不分。一项项工程、一个个项目背后,蕴藏着多少的艰辛和困苦,承受着多少的酸甜和苦辣,设备上的每一滴汗水,河堤上的每一个脚印,都凝结着无数治淮人的奉献和付出。

敢于担当,极端负责

“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认真负责是治淮工作的必然要求,更是治淮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和工作底线。70余年来,一代代治淮儿女以极端负责、敢于担当的工作作风,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淮河治理工作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十万人一起治淮”是97岁老人蔡敬荀难以磨灭的记忆。回首七十余载治淮路,在家人眼中“思维已经不太清晰”的蔡敬荀老人,却对1951年修建的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佛子岭水库,还有当初的“佛子岭大学”夜校,以及淮河沿线一座座标志性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都如数家珍。老人至今记得:“当时,中国的水利工程师没建设过大水库,很多工人是当地的农民,更没干过水利工程。大家都住在工地,白天上工,晚上上课,干部给工人上文化理论课,工人给工人上技术实操课,边学边干,相互学习。”这所被治淮人称为“佛子岭大学”的夜校,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培养了众多技术工人。佛子岭水库竣工后,他们又到梅山水库、淠史杭工程等多个水利工程工地,在实践中不断学习、钻研、探索,为中国治淮事业锻造、储备了大量优秀人才。

1999年,马东亮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挑起了淮河入海水道工程中规模最大、技术要求最复杂的枢纽工程——淮安枢纽的设计任务,在此后的一年时间里,马东亮带领项目组,下工地、上北京,查资料、找专家,马不停蹄连轴转,攻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并大胆提出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上槽下洞”斜立交地涵结构型式,成功解决了淮河泄洪河道(入海水道)与通航河道(京杭运河)两个水系交叉通水的问题,为我国水工结构设计的创新作出了巨大贡献。

70余年治淮工作中,一代代治淮人就是凭着这样的责任和担当,塑造了一支能打硬仗的水利建设队伍。他们不仅在治淮战线上建功立业、为淮河持续的开发保护治理提供重要支撑,而且把当年治淮工作中的团结奋斗、吃苦耐劳、关心国家胜于关心自己的主人翁精神带到全国各地水利建设战线上,为全国的水利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与时俱进,人水共生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淮河治理始终与时代同步伐,与改革同频率,与实践同发展。进入新时代,治水矛盾发生深刻变化,治水思路调整转变,人们在寻找人水和谐之路,对弘扬治淮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与水的关系很重要,世界几大文明都发源于大江大河。人离不开水,但水患又是人类的心腹大患,人类在与自然共处、共生和斗争的进程中不断进步。

70多年来,淮河治理在防洪工程体系建设方面,建成各类水库6300余座,兴建加固各类堤防6.3万公里,修建行蓄洪区27处,建设各类水闸2.2万座,建成了江都水利枢纽、三河闸、临淮岗、刘家道口等一大批控制性枢纽工程,完成了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基本建成了防洪减灾、水资源配置与保护的水安全保障工程体系,为流域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防洪理念方面,不断深化尊重自然规律、主动给洪水以出路的科学防洪理念,实现了从被动抢防到控制洪水、再到洪水管理的转变,最大程度发挥防洪工程整体效益。

目前,淮河水质明显好转,干流水质基本保持在Ⅲ类,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损害趋势初步得到遏制。从人定胜天到人水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理念不断深化,“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和”的目标正从美好的愿景一步步走向现实。

“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千里扬波的淮河见证了兴衰与荣辱,流动着梦想和追求,一代代治淮人凝聚磅礴力量,战胜艰难险阻,在伟大治淮事业上铸就了历史的丰碑。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未来的治淮人,将继续在新的征程上用赤子之心绘就新的蓝图,以淮河安澜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访问量统计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淮河水利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承办:淮委治淮宣传中心  淮委水文局(信息中心)

淮委总机:0552-3092114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东海大道3055号  邮编:233001

网站投稿:hhsl@hrc.gov.cn;  13675695430@163.com(值班) 

皖ICP备2022008774号-1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326    网站标识码:  bm20030002

淮委官方微信
淮河水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