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淮河水利网!
淮委综合应用门户 邮箱登录 设置首页 加入收藏
王雷 :一座座丰碑
发布时间:2022-10-14 15:44:58  作者:王雷  来源:淮河水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王佳

古之“四渎”之一者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区,由西向东,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干流在江苏扬州三江营入长江,全长约1000公里。千百年来,淮河孕育了淮河文明,哺育了千千万万淮河儿女,但也给淮河儿女带来了灾难和苦痛,特别是“黄河夺淮”后的700多年间,洪涝旱灾频发,几乎成了灾害的代名词。新中国成立后的70多年间,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治淮工作,在历代治淮人的不懈拼搏下,建成了一大批水利工程,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工程体系,防汛抗洪、抗旱减灾、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等能力不断提高,为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安康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安全支撑和保障。

一、建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

淮河作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治淮70余载,经过五轮治淮建设,各级政府累计投入资金近万亿元,建成水库6300余座,水闸约2.2万座,泵站约6.5万座,堤防约6.3万公里,开挖分洪河道2000余公里,行蓄洪区27处,塘坝、机井、引水灌渠不计其数。历代治淮人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治水思路,秉持“建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造福一方人民”的建设理念,在淮河流域的广袤土地上铸造起了无数座闪光的治淮丰碑。

堪称淮河上的“三峡”和“小浪底”的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是无数治淮丰碑中的杰出代表,是矗立在千里淮河上的璀璨明珠。作为治淮的标志性工程和防洪关键性工程,一条主坝飞跨淮河两岸,49孔浅孔闸、12孔深孔闸、临淮岗船闸等一字排开,像一条气势宏伟的长龙截住了滚滚淮河水,在防洪减灾中发挥了非常巨大的作用。新时代,随着提质升级,工程区碧水云影、草绿林丰,风景优美,形成了独特的水景观,先后获得“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称号,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胜地。有诗赞云:“长龙横卧百川归,千里治淮青史垂。天下苍生谁惦念?丰碑无字有芳菲。”

同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一样的治淮丰碑、淮河明珠还有很多。被称为“亚洲平原第一闸”的刘家道口节制闸,全长649.06米,横卧于沂河干流之上,纵贯东西,如长城,如雄关,气势磅礴。被称为“水上立交”的淮河入海水道淮安枢纽更是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白莲崖水库、燕山水库、花园湖进洪闸……等等。这一批治淮工程在发挥防汛抗旱减灾作用的同时,构建着人与自然、工程与生态相和谐的独特的“治淮美学”,在千里淮河上熠熠生辉。

二、这是一座座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信仰丰碑

新中国治淮取得的成就,是淮河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比拟的光辉篇章。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的执政党。

1950年,新中国初立,一穷二白,百废待兴,淮河发生特大洪灾,朝鲜战争爆发,内忧外患,危机重重,在如此严峻的局势下,毛泽东主席毅然决定:“抗美援朝,治理淮河”,从此徐徐拉开了治淮的大幕。1951年5月15日,毛泽东主席更是亲笔题写“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在如此艰难的大背景下,做出“治理淮河”这一重大决定,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一位共产党人,一位人民领袖的责任与担当,也感受到了他对人民的血肉深情和赤子之心,更感受到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和坚持。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时代呼唤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述,彰显出一位人民领袖的忘我精神境界和责任担当,表达着对人民无限挚爱的人民情怀和庄重承诺,践行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为了人民”的宗旨观念、奋斗目标、执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贯穿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新发展理念在治水领域的精准要求,是根植于对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的精准把握,是指导推进治水为民、兴水惠民的水利实践。

新中国治淮70余载,从“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到“实现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在千里淮河上铸造起了一座座信仰的丰碑。

三、这是一座座见证造福淮河流域人民的幸福丰碑

让奔流不息、桀骜不驯的淮河岁岁安澜,造福人民,是党和政府心之所系、情之所牵,是淮河流域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更是一代代治淮人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担当。新中国治淮70余载,取得显著成效,打破了“治淮治淮,越治越坏”的历史铁律,实现了淮河安澜,造福了流域人民。

(一)满满的安全感

今天,淮河基本建立了防洪减灾体系,已具备抗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域性最大洪水的能力。下面用1950年、1991年和2020年3次淮河大洪水的数据对比,切实感受下今昔之别。1950年淮河大洪水,导致489人死亡,990余万人受灾,约89万间房屋倒塌。1991年淮河大洪水,王家坝站最高水位29.30米,累计启用13个行蓄洪区,临时转移超百万人口。2020年淮河较大洪水,洪水总量小于1991年洪水,但雨来得急,水涨得快,王家坝站最高水位29.75米(比1991年高出0.45米),启用了8个行蓄洪区,转移疏散5000余人,无一人伤亡,无一水库垮坝,主要堤防未出现重大险情。从对比不难看出,流域人民的防洪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过去“大雨大灾,小雨小灾”的苦难史一去不复返了。

(二)满满的获得感

今天,淮河建成水闸、泵站、水库、塘坝、机井、灌渠不计其数,逐步形成了“四纵一横多点”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体系,水资源保障能力大幅度提高。昔日的荒滩瘠地变成了良田沃土、鱼米之乡,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粮食生产基地、能源矿产基地、新兴制造业基地。淮河流域以不足全国3%的水资源总量,承载了全国大约13.6%的人口和11%的耕地,贡献了全国9%的GDP,生产了全国1/6的粮食和贡献着全国1/4的商品粮。

(三)满满的幸福感

新时代,治淮将工程建设与自然景观、人文历史相结合,构建着人与自然、工程与生态相和谐的独特的“治淮美学”,建成了一批水利风景区、旅游胜地,增加了当地人民收入,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变昔日“穷在水上、困在水上”,为今天的“富在水上、美在水上”。淮河两岸沧桑巨变,旧貌换新颜,昔日的“灾害”之河变成了泽被众生的“幸福”之河。今天的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古语所云“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再次真正成为沿淮地区的现实写照。

淮河流域的大地上处处传唱着“淮河流水千里长,千万人民丰收忙。金黄的稻粒儿堆成山,麦子花生装满仓,千里庆丰收,到处鲜花香。……嘿!鲜花开在人心上。……”

四、这是一座座展现历代治淮人不懈拼搏的功勋丰碑

淮河治理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一代代治淮人的不懈拼搏,是他们用坚强的意志,忘我的精神,铸造起了一座座造福人民的治淮丰碑。

毛泽东主席一声号召,淮河流域掀起一轮前所未有的建设高潮,来自全国各地的技术力量奔赴淮河两岸,数百万民工活跃在治淮工地上,红旗猎猎,呼号震天,人民用肩挑手抬建成了苏北灌溉总渠、佛子岭水库等一批治淮工程,创造了人间奇迹。遥想当年盛况,仿佛跨越了时空,昔日的歌声在耳边萦绕“工地是战场,工具作刀枪,多干一方土,就是多打一个美国狼!”“一条大河波浪宽……为了开辟新天地,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随着国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升,治淮理念的进步,千军万马“上河工”的场面不复再现,工地成了科技的大舞台,治淮工程实现了机械化、信息化和人工智能化。但治淮人精神没有变,赓续前辈的精神传承,抓质量、保安全、促生产,建成了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等一批精品工程。

治淮的胜利归根结底是人民力量的胜利,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才是治理淮河的真正英雄。被誉为“中国连拱坝之父”的汪胡桢,女突击队长李秀英,绰号“王大锹”的王兆山,几十年如一日的水文观测员李维德等千千万万有名的和无名的治淮英雄,书写着新中国治淮的非凡篇章,用“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铸造起了一座座展现治淮人不懈拼搏的功勋丰碑。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淮河水利委员会为代表的新一代治淮人必将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弘扬“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坚持流域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坚持科学治水、依法治水,推动淮河高质量发展,将淮河逐步建设成为“安心、清澈、生态、富庶、共享、智慧”的淮河,润泽流域人民,造福千秋万代。



访问量统计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淮河水利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承办:淮委治淮宣传中心  淮委水文局(信息中心)

淮委总机:0552-3092114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东海大道3055号  邮编:233001

网站投稿:hhsl@hrc.gov.cn;  13675695430@163.com(值班) 

皖ICP备2022008774号-1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326    网站标识码:  bm20030002

淮委官方微信
淮河水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