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淮河水利网!
淮委综合应用门户 邮箱登录 设置首页 加入收藏
高梦华:潮起淮上风正劲 盛世兴水开新局——写在新中国治淮72年之际
发布时间:2022-10-14 10:26:48  作者:高梦华  来源:办公室  责任编辑:王佳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新中国治淮已走过72个年头。

七十二载风雨兼程,七十二载砥砺前行。“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穿越时光洪流,带起激荡人心的奋进力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大江大河治理成就。

安徽阜阳,王家坝闸。

又是一年盛夏,站在王家坝闸远眺,水面如镜,两岸翠草如茵,连片水塘绿意盎然,丝毫看不出两年前这里曾因泄洪成为一片汪洋。洪水已然退去,留下顾全大局、团结治水的精神被历史永远铭记。

王家坝闸被誉为“千里淮河第一闸”,位于淮河上游、中游分界处,也是淮河、洪河、白露河三河交汇点,是淮河干流第一个蓄滞洪区蒙洼蓄洪区的进洪闸。淮河全长1000公里,总落差200米,从淮源桐柏至王家坝河道长360公里,落差178米,王家坝以下河道长640公里,落差仅为22米。每逢暴雨时节,上游坡陡水急,中游坡度突然平缓、下泄不畅,王家坝闸成为保护淮河中下游最重要的安全屏障。自1953年建成至今,王家坝闸已有13个年份共计16次开闸蓄洪,蓄洪区内的群众16次舍小家、保大家,毫无怨言。蓄洪区的启用体现了流域防洪尊重规律、统筹考虑、顾全大局的决断和取舍,为保障沿淮城市、两淮能源基地、京九和京沪交通大动脉的防洪安全立下汗马功劳。

顾全大局、团结治水从一开始就是新中国治淮的优良传统。12世纪黄河夺淮给淮河流域带来深重灾难,“江淮熟,天下足”的淮河中下游平原变得“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之后,历朝历代都未停止过治淮的步伐,却由于受封建制度和统治阶级利益的限制,从未达到根治淮河的目的。1950年淮河大水,6月,周恩来总理两次主持政务会议讨论治淮,提出了治淮“五项原则”:统筹兼顾,标本兼施;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分期完成,加紧进行;集中领导,分工负责;以工代赈,重点治淮。8月,毛泽东主席作出关于淮河救灾工作的第三次批示,“导淮必苏皖豫三省同时动手,三省党委的工作计划,均须以此为中心”。10月,政务院颁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明确“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的治淮方针和“三省共保,三省一齐动手”的团结治淮原则,开启了团结治水的新局面。

七十二年来,治淮始终秉持顾全大局、团结治水的优良传统,坚持小利服从大利,局部服从整体,除害与兴利结合,近期与长远结合,推动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调发展,形成了全流域“一盘棋”统筹治理的良好局面,铸就了新中国淮河保护治理的千秋伟业。

安徽六安,佛子岭水库。

长510米,坝顶高程近130米的佛子岭大坝矗立于青山碧水之间。这里见证了中国自力更生、敢为人先建设当时亚洲第一座、世界第一高连拱坝的历史,记载了“新中国第一坝”的瞩目荣耀。

著名的红色摇篮大别山坐落在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交界处,东西绵延约380千米,是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大别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雨水充沛且降水集中,极易形成山洪,洪水倾泻而下通过淠河汇入淮河,带来很大的防洪压力;同时,由于分水岭的独特地理位置,来水留不住,又很容易造成旱灾,江淮分水岭一带仍见“火龙岗”“晒死鸡”这种地名沿用至今。为彻底改变旱涝灾害易发的状况,治淮委员会决定在淠河修建山谷水库,把洪水拦蓄在上游,起到储水防洪的双重目的。

在研究大坝建造方案时,中国专家提出要建设钢筋混凝土连拱坝,然而苏联专家对这个方案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当时世界上仅有美国和阿尔及利亚各有一例成功先例,这个方案太过冒险。最终时任治淮委员会主任的曾山敲定方案,认为“应当相信我们自己的专家”。由于既缺少前人经验参考,又没有规范可以遵循,佛子岭大坝整个设计过程在边勘探、边施工的情况下进行。汪胡桢等水利专家带领一批中青年技术干部自力更生,边学边做,在设计中克服了横向地震时应力分析、坝垛稳定和坝基灌浆等重大技术难题。经过两年多艰苦卓绝的奋战,新中国第一坝,也是当时亚洲第一座、世界上第三座连拱坝——佛子岭大坝以雄伟的姿态横跨在淠河两岸,为新生的共和国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佛子岭的建设还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水利建设人才,他们敢想敢做、敢为人先,汪胡桢曾回忆道:“青年知识分子有特别旺盛的求知欲和工作上的闯劲,他们不懂就学,学懂了就闯出去干起来了。”一大批院士、专家和行业领军人物在这里成长,他们不仅在治淮战线上建功立业,更将自力更生、勇往直前的精神带到全国各地水利建设战线上,为振兴祖国的水利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人们亲切地称这里为“佛子岭大学”。

七十二年来,治淮人带着这种“闯劲”,兴建了全国最大灌区——淠史杭灌区,建成了亚洲最大的泵站枢纽——江都水利枢纽,建成了亚洲最大的水上立交工程——入海水道淮安枢纽工程,创造了一项又一项享誉海内外的治水奇迹。

江苏淮安,苏北灌溉总渠。

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河入海水道像两条玉带点缀在城市之间,滋润着苏北平原,静静地诉说着为保苏北河湖安澜那段锲而不舍、艰苦奋斗的日子。

苏北水系丰沛而明晰,江、淮、沂、泗水系纵横,大运河贯通南北,又有众多湖泊星罗棋布,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然而黄河夺淮改变了这一切,水系变得紊乱、河道不断淤塞,淮河下游河道持续抬高失去了入海通道,改由洪泽湖以下三河入江,每年汛期,洪泽湖及里下河一带排洪不畅,洪灾频发。

时间流转到1951年,善治国者先治水,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掀起第一次治淮高潮,苏北灌溉总渠也在此时全面开工。当时缺少挖掘机、运输车等大型施工机械设备,基本靠人工铁锹挖、车推、肩挑,民工们群情激昂、热情高涨,喊出了“我们如今泛滥身,也要让淮河翻个身”的时代强音!开工时正值隆冬季节,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给施工带来了极大困难。高邮总队8公里长的工地上有7公里积水深达1米,民工们不惧严寒刺骨,卷起裤腿就跳进齐腰深的冰水,戽水、挖泥、挑土,如期完成进度。泰州工段的施工中,碰到了坚硬的砂礓,一锹下去,锹头卷了,一耙下去,耙齿断了,民工们最后改用抓钩和锛,才制服砂礓。130万来自社会各界的劳动人民聚集在苏北大地,斗严寒、破冻土、战砂礓、开龙沟、清淤泥,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夜以继日奋战不息,仅用80余天,就完成了整个工程7326万立方米土方作业,开辟了一条全长168千米的苏北灌溉总渠,在黄河夺淮入海700多年后,导淮入海,泽被苏北。

七十二年来,治淮从一穷二白起步,锲而不舍、艰苦奋斗,建成各类水库6300余座,兴建加固各类堤防6.3万公里,修建行蓄洪区27处,建成各类水闸2.2万座,建成临淮岗、入海水道等一大批控制性枢纽工程,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筑起坚实的水安全堡垒。

七十二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治淮人栉风沐雨、披荆斩棘、薪火相传、砥砺奋斗,交出了令党和人民满意的治淮答卷,书写了新中国治水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章,成为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生动诠释。

潮起淮上风正劲,新时代里新一代治淮人必将继往开来,凭借顾全大局、团结治水的干劲,自力更生、敢为人先的闯劲,锲而不舍、艰苦奋斗的韧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谱写淮河保护治理新篇章! 



访问量统计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淮河水利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承办:淮委治淮宣传中心  淮委水文局(信息中心)

淮委总机:0552-3092114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东海大道3055号  邮编:233001

网站投稿:hhsl@hrc.gov.cn;  13675695430@163.com(值班) 

皖ICP备2022008774号-1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326    网站标识码:  bm20030002

淮委官方微信
淮河水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