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淮河水利网!
淮委综合应用门户 邮箱登录 设置首页 加入收藏
杜晨曦:淮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记“绿色生态最美职工”姚孝友
发布时间:2022-10-14 10:25:13  作者:杜晨曦   来源:水土保持监测站   责任编辑:王佳

30年弹指一瞬,他起茧的双脚踏遍了北方土石山区的沟沟坎坎;

30年暑往寒来,他满头的银丝记录了大别山水土流失治理的山山水水;

30年栉风沐雨,他佝偻的身躯见证了淮河保护治理的时代丰碑。

一腔热血,把绿水青山的理念注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作为一个水土保持工作者,姚孝友矢志水土流失治理事业,把水土保持的文章书写在江淮大地。1990年,作为那个年代少有的硕士毕业生,姚孝友被分配到治淮委员会。甫一踏上工作岗位,就迎来了一项艰巨的考验。当时淮河流域山丘区人口密集、土地垦殖率高,经济发展过程中陡坡开荒和滥砍滥伐滥牧等带来了一系列严重水土流失问题,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国家决定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有国家支持,资金问题解决了,可技术问题成了又一个拦路虎: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只有口口相传的“土”办法,没有现代化的设计范式。他亲自现场查勘、与在地父老乡亲交流、向“老水利”请教,针对沂蒙山片麻岩地区基岩裸露、伏牛山区沙化严重、江淮丘陵区土层浅薄等侵蚀劣地不利的造林条件,总结了“深挖促风化、乔木和植物篱综合配置、叠土台(条)田植被建设”等技术措施,提出了“统筹径流调控和有利于退耕还林还草、侵蚀劣地植被恢复及相关配套工程建设”的理念,开创了“水资源胁迫下塘、池、窖径流拦蓄工程联合建设与综合运用以及土地深翻与适宜树草种引进相结合等沙化地植被快速恢复”的技术思路。在他的带领下,淮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设计工作打开了新局面。

在1992~2001年淮河流域水土保持重点县综合治理开发工程项目建设中,每年冬春季节,他都亲自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通过推进集中高效经济林发展和大范围生态灌木林保护,推广经济林与豆科牧草立体配置、沼气池带燃料等技术应用,有效改善了当地人民群众收入结构,提升了收入水平。10年间,他在淮河流域五个水土流失严重的县组织和指导营造水土保持生态林114万公顷、经济林147万亩,封育保护和疏林补植192万公顷。

2010年启动的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编制过程中,为了确保规划更具指导性,他行程1万多公里,踏遍山东半岛、黄泛区、黄土丘陵、北方土石、南方红壤区等20多个县,调查研究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和技术措施配置体系,编写调研报告40万字,为淮河流域分区防治水土流失、维护生态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他立足民生,服务地方,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为切实把水土保持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不辞辛劳先后对安徽、山东100多条小流域进行现场查勘,研究提出了“一河优美水生态、一条猪沼茶产业链、一道山水风景线、一片宜居村环境”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指导建设了多个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国家级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为解决大别山区生态维护与经济发展矛盾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实践经验。

一寸耕耘,把科技进步作为生态修复的驱动力

作为淮委学术技术带头人,姚孝友同志十分重视技术研究工作。多年来,紧紧围绕侵蚀环境特征和水土保持生态功能评价、植被演替规律和生态修复对策、生态修复机理研究与示范等,先后组织开展了淮河流域土石山区侵蚀环境特征和水土保持生态功能评价、沂蒙山区植被演替规律和生态修复对策、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机理研究与示范、黄泛区水土流失分布特征与防治格局、淮河流域水土保持分区及防治模式、以水土流失为载体的面源污染迁移机理及防治模式等六大课题,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尺度,对淮河流域水土保持基础性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多项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有效地促进了流域近50万亩稀疏林地林分的改善和侵蚀劣地的植被恢复,示范区内植物群落的总覆盖度提高19~21%。

在调研了淮河流域经济林过度开发、顺坡农田耕作、过度樵采等毁林、过度放牧等生态退化类型的基础上,他还提出了生态修复的思路和分区、分类型的植被恢复对策,并结合淮河流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大力推行生态修复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大面积稀疏林地林分的改善和侵蚀劣地的植被恢复。在科学的园地里耕耘,他先后主持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机理和评价指标体系、黄泛风沙区土壤侵蚀格局与防治对策等研究,撰写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出版了《淮河流域土石山区土壤侵蚀环境特征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评价》、《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机理与技术》等专著。他的努力正在淮河流域生根开花,让科技为流域生态修复插上腾飞的翅膀。

一片丹心,把知识传播作为推进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名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姚孝友同志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团结带领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成为流域水土保持规划、小流域设计、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领域的排头兵。多年来,他先后带领技术人员承担了淮河流域上游水土保持规划、流域综合规划修编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全国水土保持规划淮河流域相关专题研究等工作,规划理念、宏观情况的把握和指导性得到了水利部的认可和专家的赞赏,也正是这些规划成功的编制,才得以承担国家技术标准—水土保持规划编制规范的编制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技术水平得到全面的提升,多名业务骨干先后受邀参加多项国家技术标准编制工作。

在搞好本单位团队建设的同时,他深知“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集体的力量却是无限的”,只有整个行业水平提高,才能带动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走的更广,行的更远。2015年以来,先后20多次受安徽、江苏、山东省水利厅和山东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以及相关省水土保持学会等地邀请讲授小流域初步设计、生态文明与小流域建设、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技术、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水土保持行政许可要点等,授课时他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倾囊相授,累计共培训千名以上技术人员和研究生。

一份追求,把动态监测作为评估生态发展程度的重要手段

作为单位一把手,姚孝友带头冲锋,始终坚持工作在外业调查第一线。自2010年开展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以来,姚孝友同志积极作为,恪尽职守,不但从人员、资金、设备等方面给予支持与保障,还亲自带队开展外业复核工作。每年七、八月是黄淮、江淮地区气温最高的一段时间,也是动态监测现场复核关键节点。为了确保工作时序满足要求,姚孝友同志每年亲自带队,组织技术人员连续奋战20余天驱车上万公里,深入沂蒙山泰山、桐柏山大别山等4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开展现场复核。白天他克服高温酷暑,带队开展样地调查,晚上他精益求精,加班加点严格质量把控,认真核实调查数据,发现问题立即纠正,确保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多年来,在他的带领下,通过对流域桐柏大别山等4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49县7.93万平方公里开展水土流失监测,实现了流域国家级重点防治区区域全覆盖,建立了以县为单位的遥感解译标志库,查清了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情况,掌握了水土流失状况,调查分析了年度水土保持工程实施情况及其防治效果,开展了以县为单位的水土流失消长分析,使动态监测真正成为见证生态发展、守护绿水青山的重要手段之一。

绿水为媒,青山作证。他就是一个坚守水土保持战线三十多年的“工作狂”,全国水土保持先进个人、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全国绿化突出贡献奖和全国绿化先进工作者、中国农林水利气象系统“绿色生态最美职工”——姚孝友。



访问量统计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淮河水利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承办:淮委治淮宣传中心  淮委水文局(信息中心)

淮委总机:0552-3092114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东海大道3055号  邮编:233001

网站投稿:hhsl@hrc.gov.cn;  13675695430@163.com(值班) 

皖ICP备2022008774号-1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326    网站标识码:  bm20030002

淮委官方微信
淮河水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