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淮河水利网!
淮委综合应用门户 邮箱登录 设置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气象报:淮水安澜梦正圆 ——淮河流域气象综合防灾减灾的安徽实践
发布时间:  作者:中国气象报  来源:中国气象报  责任编辑:杜雅坤

1.jpg 

  在安徽省阜南县王家坝闸边,村民坐在椅子上悠闲地聊天,沿街的商贩聚精会神地看着手机,不时发出笑声,几个孩童在一旁嬉笑玩耍。不远处,濛洼蓄洪区里的庄台上,隐约传来悠扬的二胡声。

  65岁的王聘三,退休前是王家坝村村长。自记事起,他经历了11次开闸蓄洪,不停地搬迁转移。“辛辛苦苦一整年,一场大水全白干。以前,这里几乎家家都是茅草房、土坯墙,除了泥巴没家当。”

  自从国家投资加高庄台后,村民的房屋安全了,生活也安定下来。他高兴地说:“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担心洪水了,也不用频繁搬家。家里买了彩电、空调,还可以像城里人一样去小广场健身。做梦也想不到日子会像今天这样好!”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走基层看气象采访报道组,以安徽为坐标,踏访淮河两岸。梅雨期的沿淮地区,如同王家坝镇一样宁静祥和。

  不懈治淮 沿淮终有宁日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淮,刻在了三千年前的商朝甲骨上,也流传在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因黄河多次溃决夺淮,使其丧失入海口,淮河变得桀骜不驯,水旱灾害频发,形成“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淮河因此得名“最难治理的河流”。

  翻开史册,淮河章章页页全是血泪:新中国成立以来,1950、1954、1957、1963、1968、1969、1974、1975、1982、1991、2003、2007等年份发生较大洪涝灾害,1959、1966、1978、1988、1994、2000、2001、2002、2014等年份发生较大旱灾。

  早在1951年,毛泽东主席就发出伟大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这条如诗如画的河流,为何如此多灾多难?

  在安徽省气象台会商室,台长王东勇指着墙上的淮河流域地形图,道出个中缘由:淮河全长1000千米,总落差仅200米。从源头桐柏山至王家坝闸为上游,落差达178米,坡陡水急,洪水“走的是高速路”,到王家坝闸用不了48小时。王家坝闸至江苏的洪泽湖三河闸为中游,落差仅16米,河道平缓,狭窄弯曲,宣泄不畅,洪水难以迅速流向下游。

  位于皖豫两省交界处的王家坝闸,成为保护淮河中下游的一道安全屏障,是淮河防汛的重中之重,被誉为淮河防汛的“晴雨表”“风向标”。

  6月中旬的王家坝,虽然已进入梅雨期,但风平浪静,13孔闸门紧闭,在坚固的闸基上,仍有过往洪峰通过的印记,也清晰地标明“26.00米”的设防水位线、“27.50米”的警戒水位线和“29.30米”的保证水位线。

  在王家坝闸左侧平台,管理处主任路海涛笑着对记者说:“大家现在站的地方,就是李克强总理、温家宝总理等领导人来此检查指导防汛工作时所站的位置。”只要淮河出现洪水,王家坝闸往往成为中央领导必到之地。

  王家坝闸兴建于1953年,2003年淮河大水后被拆除重建,至今已有12个年份15次开闸蓄洪,对有效削减淮河洪峰、减轻淮河中游防洪压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密布于整个淮河流域的各治淮工程虽重要程度不同,但都在发挥各自功能,时刻保障着沿淮人民的安全。70年来,按照“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沿淮四省奋力推进各项治淮工程建设,千里长淮掀起一轮轮治淮高潮。

  数字也有生命力。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淮委)水旱灾害防御处副处长吴旭用一组组数字概括治淮近70年来取得的成就。

  ——水库5700多座,总库容284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38座,总库容201亿立方米,控制面积3.64万平方千米,占山丘区面积的1/3 。

  ——蓄滞洪区14处,蓄滞洪容量126.3亿立方米;行洪区13处,可分泄河道流量的20%至40%。

  ——堤防5万多千米,主要堤防1.1万千米,其中淮北大堤、洪泽湖大堤、新沂河大堤和南四湖湖西大堤等一级堤防1716千米。

  ——主要控制枢纽有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蚌埠闸、三河闸、二河枢纽、刘家道口枢纽、大官庄枢纽等,其中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设计库容85.6亿立方米。

  ——在上游水库充分拦蓄、中游行蓄洪区、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等防洪工程顺利启用的前提下,淮河干流上游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中下游防洪保护区和重要城市为100年一遇;淮河主要支流为10年至20年一遇;沂沭泗水系骨干河道中下游为50年一遇。

  经过70年持续治淮,淮河流域基本建成防洪、除涝和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基本理顺了紊乱的水系,减灾兴利能力显著提高,实现洪水入江畅流、归海有路,可防御流域性大洪水。

  科技筑堤 淮水无畏风雨

  淮委是淮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治理开发、统一调度和工程管理的专职机构,总部位于安徽省蚌埠市。

  在淮委水文局值班室,监控屏幕实时显示着王家坝闸、蚌埠闸等控制枢纽的画面,淮河干支流各水文站的水位和流量一目了然。在防汛抗旱综合信息大屏上,风云二号G星红外云图占据了屏幕中央。左边显示栏清晰表明,气象部门的数值预报、雷达和卫星产品已在淮委落地应用。

  据介绍,淮委近年来先后建成淮河防汛通信系统、水文自动测报和实时雨水情信息传输系统、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防洪工程远程监控系统、异地会商系统和与国家防总联网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基本实现气象、雨情、水情等实时信息的传输和共享。

  在淮河流域大型骨干工程显示出巨大防洪减灾效益的同时,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的非工程体系,推动实现了由控制洪水到管理洪水的巨大转变。这其中,气象预报服务功不可没。

  吴旭说:“气象就如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的‘眼睛’,决策越来越重视气象的分析和预报。”淮委水文局水情气象处副处长徐胜感叹:“气象部门对防汛抗旱工作贡献很大,尤其是在信息共享、降水分区预报方面,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撑,提高了防汛指挥的科学性。”

  70年来,安徽气象部门始终把守护淮河安澜作为汛期气象服务的重中之重,持续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预报预测水平越来越高,产品越来越精细,服务方式越来越先进,为淮河防汛抗旱的决策参谋作用越来越凸显。

  28年过去了,78岁的安徽省气象台原总工刘孝昌回忆1991年的淮河大水,仍心生波澜。

  那一年,淮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较常年提早进入雨季,6月12日以后接连出现强降水,导致淮河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洪水。

  14日晚,王家坝闸水位超过保证水位,是否开闸蓄洪迫在眉睫。如果不开闸,洪水会对下游的群众、铁路干线、煤矿构成极大的威胁;如果开闸,蓄洪区里还有两万人没有转移出来。在这关键时刻,来自气象部门的意见显得极其重要。国家防总已做好在当晚12时开闸蓄洪的准备。

  “当晚我刚回到家,就接到电话,叫我立即去省里开会。我夹着两张天气图就去了。省领导要求把今晚至明晨淮河干流的降雨预报做出来,省委书记还强调把河南的天气情况考虑进去。”刘孝昌说。

  面对这重若千钧的任务,当时气象部门安装在省政府的卫星接收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卫星云图、天气图,结合自己的预报经验,并综合其他气象专家的意见,刘孝昌顶住压力,用颤抖的右手写下了“雨带南压,降雨减弱”的预报意见,国家防总据此作出推迟开闸蓄洪的决定。

  “回到台里,我整夜坐立不安,时任安徽省气象局副局长盛家荣就一直陪着我。早上7点,消息传来,王家坝开闸蓄洪,濛洼蓄洪区里的两万群众成功撤离,我才一下子放松下来。”刘孝昌说。

  像刘孝昌这样经受煎熬的,还有处在防汛前线的阜南县气象局原局长杨静。当时由于道路被淹,她是划着船到王家坝向决策领导汇报最终预报结论的。

  “我们那个时代,预报手段有限,预报员可看的东西很少,主要靠手绘的天气图。能为蓄洪区群众多争取7小时的撤离时间,现在想起来也感到自豪。”杨静说。

  2003年,淮河流域出现了1954年以来最大洪水。6月30日9时,阜南气象人员调用多普勒雷达探测图发现:有大片降雨云团向该县移来,预计中午前后受其影响,有可能出现大到暴雨。县气象局负责人用电话向县委、县政府作了汇报。30日中午,阜南县城开始降雨,一直延续到7月1日晚上8时,总降雨量达99.5毫米。“如果没有多普勒雷达资料,想在这样短的时间内作出暴雨预报几乎没法实现。”杨静说。

  国家防总决定在7月3日凌晨1时对王家坝实施开闸蓄洪。在开闸前夜,国家防总在前线指挥部听取了气象部门的意见,时任安徽省气象局局长孙健,拿着几张彩色的多普勒雷达回波图,报告了中央气象台、安徽省气象台与河南省气象台的综合会商意见:淮河上游及王家坝本地的暴雨仍将继续。

  杨静说,与12年前报一个大的天气趋势截然不同,2003年,政府领导提出“降雨几点开始,几点停止,能降多少,降在哪里,面雨量是多少”等一系列高要求。而气象部门用行动积极尝试回答这些问题。

  安徽气象部门的底气来源于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果。彼时,我国首部国家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已布设在合肥,在全省开通了流媒体视频广播系统,自动雨量站已经建到了乡村……

  “那时,预报员可以在电脑上调资料,我们不用再夹着手绘天气图去向政府领导汇报,也不用靠人力送资料了。”杨静说。

  2003年淮河汛情虽重于1991年,但淮河大堤安然无恙。时任阜南县防汛办主任杨东升至今仍感慨:“没有气象信息,就难做出水文预测,开不开闸,先要听气象部门的意见。”

  在经历了1991年、2003年几次洪水后,痛定思痛,几个问题摆在当时的气象、水利部门面前:淮河流域跨5省40地(市)181县(市),洪灾来袭时各自为政,如何化解决策指挥面临的不便?对于大江大河来说,气象只是致灾、致洪的因素之一,如何将气象与水文信息深度融合?

  2005年5月19日,在中国气象局大力支持下,经过15个月的筹备和精心组织,淮河流域气象中心正式挂牌,安徽省气象局副局长胡雯兼任该中心主任。“成立流域中心最大的难点是要打破原有的机制藩篱,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实现数据资料实时共享。”胡雯说。

  随着流域中心的成立,数据壁垒逐渐被打破,预报员可第一时间得到淮委及流域各省气象、水文资料,发布各种服务产品供淮委及流域内各地气象部门调用。这方面的优势和作用,在应对2007年淮河洪水时发挥得淋漓尽致。

  2007年7月上旬,淮河流域普降大到暴雨,干流王家坝站出现超警戒洪水并逐步逼近保证水位。

  在汛情极其严峻之时,7月2日,时任安徽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的王东勇,坐着气象应急指挥车直接驶入王家坝,在现场为防汛抗洪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在气象应急指挥车里,王东勇可在中央气象台组织的全国天气会商中,与全国的气象专家一道把脉淮河天气;可查看最新的卫星、雷达、自动雨量站等观测探测资料;可随时调用中央气象台及流域各省的气象资料。他在现场能提供实时雨情监测、流域面雨量预报、雷达估测降水预报等有针对性的服务产品,预报时段可以精细化到几小时。

  那年7月5日下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总总指挥回良玉抵达王家坝,检查指导淮河防汛抗洪救灾工作,他对气象服务给予很高评价,认为气象部门“把应急保障做到了淮河防汛最前线,把应急指挥车开到了王家坝,服务工作很有特色”。

  大水之后,四部委联合为淮河流域气象中心颁发了奖牌,该中心交上了成立之后的第一份“答卷”。安徽省局的探索之举,为创新我国大江大河气象服务模式开了个好头,其框架成为其他流域气象中心组建的参考。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不发洪水时,淮河就像一首柔美的诗。但一场洪水过后,淮河就像一首悲伤的歌,倾诉着自然灾害带来的辛酸苦痛。

  回望过去,洪水肆虐之际,蓄洪区百姓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洪水淹没一切。而当洪水退去,淮河归于平静之时,沿淮百姓的苦难却没有结束——房屋被毁、庄稼绝收,等待他们的是一切重新开始。

  沿淮气象人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全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如今,179个国家气象站、3388个流域自动气象站、12部天气雷达织就观测网,流域上下雷雨大风预警时间提前量达41分钟,2018年暴雨预警准确率较过去三年平均值提高14%。

  让阜南县原副县长杨文久印象深刻的是,在几次大水过后的重建中,气象部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沿淮人民提供“种什么”的科技参考;在干旱之时,气象部门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送来“救命之水”。气象的趋利避害作用淋漓发挥。

  阜阳是农业大市,市气象局积极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建立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对象数据库,开展直通式服务。

  阜阳市副市长王显义说:“目前,30余人的涉农专家联盟和2000余名气象信息员,随时可为农民提供专业的科技指导,气象部门为保障全市粮食总产连续11年超百亿斤作出了积极贡献。”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淮河流域位于南北气候过渡带,气候条件特殊。“如何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发展旅游业和生态农业,是我们正在努力做的事情。”安徽省气象局副局长汪克付说。

  随着“中国天然氧吧”申报、黄山国家气象公园试点建设、避暑旅游目的地评选等工作的探索,科学评价旅游气候及生态环境质量成为安徽气象部门助力地方发展的一把利剑;开展农业气候资源区划,打造(地理)气候标志品牌,以农产品品质气候评价为支撑,实施品牌提升行动,打造安徽“气候好产品”品牌,为农产品注入气象标志,大大提升了气象服务整体效益以及乡村绿色发展的“气象价值”。

  百姓生活变好了,地方经济发展了,治淮兴淮有了更加坚实的保障。“天气预报可准了,我们每天都看。现在洪水来了不再手忙脚乱,洪水去了也不再一贫如洗。”王聘三对如今蓄洪区的生活充满希望。

  看今朝,淮河流域虽已换新颜,但如何让淮河真正成为一条安澜之河、清澈之河、富庶之河,依然是一条充满荆棘之路。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有党的坚强领导,有沿淮群众的团结奋战,有水利、气象等部门的科技支撑,淮河流域的防洪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将会得到可靠保障,一个碧波荡漾、江河安澜、人水和谐的新淮河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9年7月18日一版



访问量统计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淮河水利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承办:淮委治淮宣传中心  淮委水文局(信息中心)

淮委总机:0552-3092114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东海大道3055号  邮编:233001

网站投稿:hhsl@hrc.gov.cn;  13675695430@163.com(值班) 

皖ICP备2022008774号-1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326    网站标识码:  bm20030002

淮委官方微信
淮河水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