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淮河水利网!
淮委综合应用门户 设置首页 加入收藏
吴龙:以档案规范化管理助力水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19-12-30 15:04:36  作者:吴龙  来源:沂沭泗办公室  责任编辑:王佳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自巴颜喀拉山而下,黄河绵延5464公里,以奔腾不息之姿态在中华民族发展史缓缓流淌,孕育了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奠基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承载了华夏儿女的千年期盼。

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炎黄二帝的传说起源于此,青铜文明亦繁盛于此:大禹定夏于阳城,盘庚迁殷于安阳,武王兴周于镐京。渭河水畔,秦皇扫六合的烽烟仍未散去;长安城中,汉唐盛世的雄风依稀可见。千百年来,无论历史如何演进、朝代如何变迁,华夏儿女始终扎根在黄河孕育的这片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黄河,以自强不息的坚定意志,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这里,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历史上,黄河流域长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名家辈出、成果璀璨。孔子作《春秋》于鲁,儒学传承千载,凝华夏儿女于一心;老子出函谷而西,《道德经》五千言,开内圣外王之先河。太史公著《史记》,谱“史家之绝唱”;李太白醉轻舟,传“诗仙”之美名。这里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的豪迈,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有“一半秋山带夕阳”的萧索,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落寞……秦、汉、唐、宋等多个朝代定都于此,西安、开封、洛阳三座历史文化名城交相辉映。黄河,以厚德载物的博大胸襟,承载了中华文明的血脉!

这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起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并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至重大国家战略的高度,为黄河保护治理和流域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深刻践行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黄河,以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扬帆起航!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黄河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黄河文化也在中华文明圈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深入挖掘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水文化,进一步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嘱托,是亿万人民的殷切期盼,是时代赋予当代水利人的伟大历史使命。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作为淮河流域内相对独立的水系,沂沭泗水文化源远流长。沂沭泗流域北起沂蒙、东临黄海,流域范围涵盖苏鲁豫皖四省,流域内文化资源丰富、种类多样、各具特色,是淮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水文化的重要单元。深入挖掘沂沭泗水文化,是沂沭泗水利人相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为坚定民族文化自信而不懈奋斗的重要方向。

“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作为沂沭泗水文化的重要载体,档案记录着沂沭泗水利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历程,讲述了一代又一代沂沭泗水利人披荆斩棘、开拓进取的创业故事,传承着沂沭泗水利人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奋发有为的拼搏精神、担当作为的责任意识,在保护、传承、弘扬沂沭泗水文化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沂沭泗局以水利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达标创建为抓手,不断健全档案工作制度,完善档案管理软硬件设施,积极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深入开展档案编研,着力挖掘档案文化价值,以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助力单位水文化建设。依托室藏档案资源,沂沭泗流域水文化建设亮点纷呈:江风口局建立江风口局“初心 使命”展馆,用实物和图片方式展示江风口局65年奋斗历程;韩庄枢纽局撰写《韩庄闸记》,详细记录了韩庄闸治水历史;大官庄局行程近千公里征集工程建设相册、老同志访谈视频等珍贵资料,进一步丰富了大官庄枢纽水文化资源体系……在全体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下,沂沭泗流域水文化资源日益丰富、体系日益完善、成效日益彰显。

但是也应当看到,水文化建设仍是沂沭泗流域水利工作的弱项和短板,水文化的发展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还有差距,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和新时代水利工作发展要求还有差距,水文化建设任务依然任重道远。作为水利工作者的一员,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我对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水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水利行业精神有了更加深入的领会,对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奋力推进沂沭泗局系统档案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流域水文化建设助力!



访问量统计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淮河水利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承办:淮委治淮宣传中心  淮委水文局(信息中心)

淮委总机:0552-3092114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东海大道3055号  邮编:233001

网站投稿:hhsl@hrc.gov.cn;  13675695430@163.com(值班) 

皖ICP备2022008774号-1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326    网站标识码:  bm20030002

淮委官方微信
淮河水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