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局(信息中心) 丁韶辉:把握新时代美好河湖生态需求 为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撑
发布时间:2022-02-23 17:17:28 作者:丁韶辉 来源:水文局(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王佳
把握新时代美好河湖生态需求为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撑 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得益于健康河湖提供的清洁水资源和优美水环境。加强河湖管理保护,维护河湖健康生命,保障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根本要求,也是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保障我国水安全的根本举措。 李国英部长在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强调,复苏河湖生态环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提升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能力,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人水和谐共生。 我们要切实把握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河湖生态的需求,要围绕人民群众,把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作为重点。以此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顺利完成,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修复断流河流、萎缩湖泊、保障生态流量。 第一,推进河湖重要控制断面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十四五”期间,要着力建设与科技发展水平相匹配的现代化水文监测站网,科学布设水文巡测基地,优化完善站网布局和测站功能,推进水文监测信息多源互补。应用远程遥控、卫星定位、空天遥感、物联网及智能感知、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的监测体系,进一步提升监测预警能力。一是完善河湖重要控制断面站网布局,为加强对跨省分水河湖生态流量和下泄水量控制,拟新建、改建高邮湖新民滩站等7处控制站点;为加强南四湖进出湖水量的控制,拟新建、改建54处控制站点;为加强对南水北调东线调水水量监督性监测,拟改建4处省界水量控制站点。二是科学布局淮委水文巡测基地,结合水资源分区,建设淮河中上游、沂沭泗水系、山东半岛等5处水文巡测基地,建立系统完整、覆盖全面的站网体系。三是升级改造淮委直属39处省界水文站,实现流量自动测报,全面支撑流域水资源管理和生态流量保障考核。四是在淮河干流、沂沭河干流等重要控制断面点,建设流量自动监测系统,沿淮重要行蓄洪区重要圩区等关键区域建设视频等,提升监测预警能力。五是补充配备无人机、遥控船、视频识别等先进监测设施设备,强化突发性事件应急监测能力。 第二,推进流域重点河湖水质监测工作。水质监测对于水文局(信息中心)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人员、设备、技术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特别是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上存在明显短板,迫切需要水质监测能力建设。一要持续推进淮河流域水质监测中心建设,补充配备应急与移动监测设备,推进水质自动监测能力建设。二要持续推进流域重点河湖水质监测工作,根据水利部部署及淮委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需要,继续组织对淮河干流站、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输水干线(黄河以南)站、流域省界站、跨省河流水量分配控制站、重要地表水源地站等地表水站点,以及水源地井、流域生产保留井、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井等地下水站点进行水质监测。三要在保质保量完成水质监测任务的前提下,开展水质数据的收集、整理、存档、入库工作,同时及时对水质数据进行分析,开展水质评价工作,为河湖生态复苏提供数据支撑。 第三,强化地下水监测与分析评价能力。一是健全完善流域地下水监测站网体系。结合国家地下水监测二期工程建设工作,在复苏河湖、地下水超采治理区域,补充建设地下水监测站点。通过升级流域/省/地市地下水监测中心、新建和改建地下水监测站、配置巡测及水质采样设备等措施,健全完善流域地下水监测体系,结合应用新一代监测、通信和信息化技术,全面提升地下水自动采集、传输和应用服务能力,为领导决策和社会公众提供较为丰富的地下水水位、水量、水质等数据服务产品,满足生态文明建设、新时期治水思路和新时期水利高质量发展要求。二是开展流域地下水分析评价。在复苏河湖和地下水超采治理区域,开展时间、空间多维度地下水分析评价,动态反映地下水水位变化与趋势。下一步,要通过实施国家地下水监测二期工程,开发面向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等应用主题的信息服务系统,开展重点河湖周边地下水水位变化预警、重点河湖周边地下水水位分析评价、超采区动态评价、地下水水质影响因素综合分析等工作,形成产品服务,为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第四,提升水生态监测与分析评价能力。一是完善水生态监测布局。尽快完善流域水生态监测布局,结合水文监测断面、水环境监测断面进一步梳理确定重点监测河湖断面并坚持开展长期水生态跟踪监测,形成相对完整系统的水文、水质和水生态融合的监测体系,并不断优化监测频次和布局,评价水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同时充分考虑部分监测样点偏远分散、条件艰苦等特点,将通讯网络、巡测交通车辆、船舶等基础设施纳入规划投资安排,以保证实际工作需要。二是加强水生态监测能力建设。从当前流域内各省水生态监测的总体水平来看,各省在开展水生态监测分析能力上有一定差异,首先是水生生物鉴定能力的差异,会导致分类不精细,数据填报不准确,流域在汇总生态监测数据时会造成较大困难。另外各省市一级的监测能力在水生态调查、监测、分析与评价方面能力不足,缺乏水生态监测的能力,缺乏专门的水生生态监测队伍及专业的仪器设备。因此,需要积极建设流域水生态监测基地,提升流域系统水生态监测能力。同时应开展水生态应急监测平台和设施设备建设,完善水生态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能力。 三是建立流域水生态监测数据库。2021年淮河流域各省基本按照水生态监测技术体系开展了流域范围的重点水域水生态监测工作,积累了宝贵的水生态监测数据和资料,为长期开展水生态监测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比于水文、水环境监测数据,水生态监测数据监测、鉴定耗时长、难度大,而且更加能代表监测时段河湖生态总体状况,可为未来流域生态修复、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河湖长管理成效等提供重要的生态背景值,但各省在采样方法、监测数据处理以及评价方法等选择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影响最后的结果,同时流域内各省之间水生态监测数据尚未实现共享,从流域水生态监测数据的重要性而言,需要加快构建完整统一的生态监测评价体系,以及尽快建立流域水生态监测数据库。为流域水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求提供技术支撑。 第五,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结合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开展技术应用培训、应急演练等手段,补齐水生态、水环境、地下水等方面人才的短板,打造一支熟练技术标准、精通技术应用和数据深加工应用的人才队伍。一是在先进监测技术和仪器设备应用方面。进一步强化在先进监测技术和仪器设备应用方面的人才培养,定期开展在线流量监测技术和三维激光扫描仪、大型水质检测仪器等先进仪器设备技术应用培训,建立以能够跟踪国内先进技术水平、掌握在线流量监测系统开发技术、熟练掌握相关先进仪器设备应用的人才培养机制,以满足新阶段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二是在水文应急监测方面。为进一步提高水文应急测报能力,有效应对洪涝灾情、应急调水等突发性涉水事件,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监测人员培训,强化应急监测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应急监测演练,切实提高应急监测实战能力,为流域内突发水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高效准确的测报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直属单位网站
流域厅局
水利站点
政府网站
淮河水利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承办:淮委治淮宣传中心 淮委水文局(信息中心)
淮委总机:0552-3092114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东海大道3055号 邮编:233001
网站投稿:hhsl@hrc.gov.cn; 13675695430@163.com(值班)
皖ICP备2022008774号-1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326 网站标识码: bm2003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