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局(信息中心) 刘开磊:强化水文基础设施建设 为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贡献力量
发布时间:2022-02-23 16:57:29 作者:刘开磊 来源:水文局(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王佳
强化水文基础设施建设 为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贡献力量 新中国治淮70多年来,尤其是“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国家持续加大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全国水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13~2020年)》(淮委部分)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实施,淮河流域水文工作得到了长足进步,站网体系逐步完善,监测能力不断增强。 在流域省界断面水资源监测方面,目前省界断面及主要控制断面水文站共88处,包括淮委管理的水文站39处,及各省区管理水文站49处。但对照新时期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需要,在部分跨省河流上的站点布设尚存在不足,已有的这88处站点的水文监测能力与快速高效的水利监管需求之间也存在有一定差距。 为进一步推进跨省河流水量分配调度和生态流量保障工作,以坚实的数据支撑流域机构和省区跨省河流省界断面、主要控制断面的最小下泄流量、下泄水量、生态流量等目标考核工作,需要对照管理需求,在充分调研查勘的基础上,实施行政区界水资源监测水文站网建设,优化完善站网布局,增加监测要素,提高监测频次。对跨省河流省界断面及重要控制断面水文站、跨省湖泊入湖河流断面建设任务进行了梳理,拟新建站点41处,改建站点79处。 行政区界水资源监测水文站网建设已列入《淮委水文现代化建设规划》。新建站点主要为:拟新建《全国省际河流省界水资源监测断面名录》中省界断面龙王河的壮岗、绣针河的204公路桥2处;新建《全国省际河流省界水资源监测断面名录》外站点39个,其中跨省河流水量分配方案中确定重要控制断面为高邮湖出湖水量控制断面新民滩、沂河入骆马湖河口、沭河入新沂河口、时湾水库4处,南四湖跨省直管河湖入湖河口控制断面35处。改造站点主要为:拟改造站点79处,包括《全国省际河流省界水资源监测断面名录》中淮委直管的39处52个省界断面水文站改造,南水北调输水干线省界泵站4处改造,水量分配河流重要控制断面马家畈、魏家冲、罗山水文站、付桥闸4处改造任务,南四湖入湖河口水资源监测站19处。 新项目的规划设计,将广泛采用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文测报新技术、新方法,在站网规划建设、自动监测技术应用和提升水文智能化等方面补齐短板,加快实现站网完整、技术先进、信息及时、预报准确、服务到位的淮河流域水文发展基本目标;围绕流域防汛抗旱、水资源保护等需求,大力提升支撑服务能力,建成满足淮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水文业务和管理体系。相关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包括: 第一,强化流域水资源配置能力。流域水资源配置的内容包括跨界江河湖泊水量分配调度、人工渠道或调水工程输配水等,一直以来是解决水利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是我国水安全保障、水利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自2017年以来,沂河沭河淮河等4处湖泊、15条河流的水量分配、生态流量保障等相关方案相继出台。这为我国、淮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内涵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握好“十四五”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既要加快水资源开发利用,优化配置水资源,又要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着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紧扣影响水利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因地制宜地扎实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又要统筹考虑体制改革对不同群体的利益影响,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各项改革。 在“十四五”期间,支撑好淮水北调、引江济淮、南水北调中线等工程的论证、建设与运行管理,支撑好一大批水源工程、“蓄水池”的论证、建设工作,切实保障水资源供应能力提升,强化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促进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水资源配置与水源结构形态。 第二,提升流域防洪排涝能力。防洪排涝是国家赋予水利行业的使命担当。做好防汛抗旱工作,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这要求我们在新时期,继续完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完善防洪减灾法规制度,健全防洪应急调度预案,提高防汛调度指挥能力和防洪减灾管理水平。 还需要持续增强协调处理好水事纠纷、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能力。在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过程中,会因权益争端而引起的各种各样的水事纠纷。调处水事纠纷应贯彻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方针,本着互谅互让、团结治水的精神,从实际情况出发,统筹兼顾,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实事求是,公平合理地协商解决。 第三,扎实推进水网智慧化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受益人口最多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特别是最近一段时期,随着工程数字化技术在现代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中的应用,数字化设计、智能化建造、智慧化管理成为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发展趋势。目前国家水网工程已经纳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其中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被认为是国家水网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主要建设思路是围绕国家水网的“纲、目、结”构建智慧化体系,通过提高水利工程的智能化标准,打造传统水利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相融合的智能水利工程。 构建淮河流域的水网智慧化体系,核心是依托“新基建”和“智慧水利”,提高感知能力和调度与决策支持能力。具体思路是:面向流域水网工程中的江河湖库,以在线精准监测为基础,以网络协同共享为纽带,以数字孪生和智能分析为核心,以智慧调度和自动控制为目标,构建“一网、三中心、N结点”(1+3+N)的流域水网智慧化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形成数字孪生水网工程。 提高水利工程的建设标准是确保流域水网工程智能化建设规范有序、提升智能化服务效能的基础技术手段。水利工程智能化建设主要是提升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多维监测、协同联网、预测预警、远程可控、人机可视、在线评估、安全可靠的管控能力,打造传统水利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相融合的智能水利工程,助力建立水利行业数字转型、水利工程智能升级、水利科技融合创新服务的智能化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按照数字设计、智能建造、智慧调度的理念,智能水利工程要建设基于BIM技术的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模型,基于物联网和信息网的协同网络及在线监测体系,汇集水情、工情、灾情、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等全要素工程数据资源中心,工程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控平台和网络安全体系等,实现水利工程在线监测、智能分析、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调度控制。 |
直属单位网站
流域厅局
水利站点
政府网站
淮河水利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承办:淮委治淮宣传中心 淮委水文局(信息中心)
淮委总机:0552-3092114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东海大道3055号 邮编:233001
网站投稿:hhsl@hrc.gov.cn; 13675695430@163.com(值班)
皖ICP备2022008774号-1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326 网站标识码: bm20030002